河北新闻>>河北科教文卫>>正文

抗战老兵不死 只是慢慢凋零

2017-01-12 08:38:34 来源:燕赵晚报

1945年参加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后拍摄的照片,是老兵于文瑞一生的珍爱

抗战老兵不死 只是慢慢凋零

这是于文瑞最喜欢的照片。李君放 供图

抗战老兵不死 只是慢慢凋零

人们仔细端详于文瑞珍藏的挂历。

抗战老兵不死 只是慢慢凋零

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李君放 翻拍

1月10日17时40分,曾于1945年见证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于文瑞老人去世,享年101岁。于文瑞老人去世后,家人把他1945年参加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后拍摄的照片作为遗像。鲜花和香烛环绕,照片中的29岁青年英姿勃发。亲历日寇投降仪式,是这位抗战老兵一生的荣光,也使他广受瞩目。而在晚辈和亲朋眼里,他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头,喜欢写字画画,待人和蔼,心胸宽广。昨天上午,棉五小区于文瑞的家里,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翻看着这位101岁老人生前所著的回忆录,追忆不尽,唏嘘不已。

现场

1945年拍摄的照片被当做遗像

昨日9时许,棉五小区于文瑞的家里,挽联高悬,肃穆沉静。桌子上,于文瑞的遗像被鲜花和香烛环绕。遗像上的于文瑞身着军装、头戴钢盔,腰间别着手枪,精神抖擞、威武帅气。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9月9日,是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结束后,于文瑞特意到南京的照相馆拍摄的,当年他29岁。这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最珍贵也最难得,所以家人用作遗像。

吊唁的人陆续赶到,有于文瑞晚辈的亲朋好友、他曾经住过的铁建小区的老邻居、棉五小区的邻居等。自由摄影人李君放1月10日上午还来看望过于文瑞老人,没想到当天下午老人就走了,这一别竟成永别。昨天,李君放赶来吊唁。京津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时存才,代表和他一样的众多志愿者,向这位有着特殊经历的抗战老兵告别。

于文瑞珍藏着一幅挂历,其中的一张图是1945年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照片的放大版。现场签字台出入口右侧笔直站立的那名士兵就是于文瑞。昨天,前来吊唁的人们仔细凝视这张照片,唏嘘不已。于文瑞生前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着他的照片。家人拿出老人生前所著的回忆录,前来吊唁的人纷纷索要、翻阅。很多人都说,看过回忆录才知道,老人的一生这么坎坷,老人的心胸如此豁达。

追忆

晚辈和亲朋:他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头

56岁的王凤霞是于文瑞的外孙女,从18岁就开始照顾姥爷了,至今已38年。虽然近年来老人耳朵聋了,背也驼了,但能自己吃饭、叠被子,每天还要围着所住的居民楼转两圈。年岁大了,精神不济,他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睡一会儿,其余的时间就看看书、看看报。他喜欢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看过很多遍,都快翻烂了。老人以前喜欢写毛笔字,床上、地上经常铺满了他写好的字,还经常写些福字、对联送给邻居们。因为他耳朵不好,所以跟他交流主要靠写字条。四五个月以前,老人站立不稳,王凤霞就不让他单独出门了,而是用轮椅推他出去,再让他自己扶着轮椅走会儿。

“姥爷从来没跟我说起过他亲历日军投降仪式的事儿,是他跟来采访的媒体说起来,我才知道的。”王凤霞觉得,姥爷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头儿,只是心量很宽,对什么都不计较。

于文瑞曾在工人街的中国铁建小区住过几年。王凤霞丈夫的战友刘振梁,曾跟他们做过邻居。68岁的刘振梁,这次为老人的身后事帮了不少忙。他的印象里,于文瑞老人谦虚、低调,从不跟身边人说自己的经历,对什么都说:“挺好,挺好!”

关爱老兵志愿者:老人给我夹菜 让人感动

志愿者时存才,昨天作为京津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代表,来到家里送别于文瑞老人。老人的回忆录,就是这个团队帮忙出版的。老人厚厚的一沓手稿,被志愿者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电脑,排版编辑,还配上了精心绘制的插图。志愿者们特意选在老人100岁生日时把回忆录当做礼物献给他。当时,老人非常高兴,挨个儿签名赠书。“我们逢年过节都会看望老兵们,今年还没有走访到于老家,没想到于老这么快就走了……”时存才的话语中充满遗憾。

王慧景也是京津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志愿者,近几年,她几乎每年都来看望于文瑞老人。几天前老人吃不下东西,王凤霞还曾向王慧景求助,她帮忙联系了医生,但没想到老人这么快就去了。33岁的王慧景,一直管于文瑞叫爷爷:“2月27号,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是爷爷102岁的生日,我以为他能撑到那时候……”

“于文瑞老人有时候像个小孩子,有时候也很睿智。”王慧景说,每次志愿者上门看望,一起吃饭时,他那么大年纪了,还给志愿者夹菜,让人很感动。

反响

网友作诗致敬:但读于老此生事,不论功却传四方

1月10日19时许,本报ZAKER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了于文瑞老人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反响。本报昨日的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不少网友跟帖留言,祝愿老人一路走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在微博发布消息,对老人表示沉痛哀悼。这条微博写道:“老人仙逝,记忆永存!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表明——‘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在关爱老兵志愿者的群里,有位志愿者特意为于文瑞老人作诗致敬:“少年英姿离家乡,热血奔洒擎战枪。立马提刀几多载,虎屠魑魅与魍魉。……但读于老此生事,不论功却传四方!”昨天,记者联系到这首诗的作者倪庆德。23岁的倪庆德在一家旅游公司上班,因为爱好摄影,跟随老师李君放拍摄过一些抗战老兵。他与于文瑞有过一面之缘,10日正在外地出差,听闻于老去世的消息,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那次我和师傅去看望于老时,他刚刚午睡醒来,虽已百岁高龄,仍坚持自己叠被子,这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生平

于文瑞生于1916年,井陉人。1936年毕业于保定培德中学,后考入宪兵学校学生队第七期,又被保送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特科警官班第三期学习。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即南京黄埔军校旧址礼堂)举行。于文瑞作为带班警卫,带领3名宪兵站在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签字台出入口,负责警卫工作,见证了签字仪式的全部过程。仪式结束后,他特意到南京的照相馆拍摄了一张照片。那一年,他29岁。此后,他曾多次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每次都非常激动地说,能见证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很光荣、很幸运。

1976年于文瑞被安排到国棉五厂上班,1985年退休。此后,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当年的战乱之中,于文瑞的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去了台湾,以为于文瑞已经不在人世。整整39年后,他们才找到对方,得以见面。□文/图 记者 苗静(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