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正文

刘金英:农家走出的“土记者”50余载笔耕不辍

2017-01-16 11:07: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刘金英

燕赵都市报记者 甄智力 卢伟丽

在武强,提起刘金英,从县委领导到普通百姓,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武强的一支笔”。这个初中毕业的农家子弟,一直以“土记者”为己任,报道身边的事,笔耕不辍五十余载,至古稀之年仍不停歇。

1 少年家贫,不识字的父亲咬牙供儿读书

刘金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祖辈都不识字。爷爷扛了一辈子长活,父亲十几岁就到天津当学徒。后来,刘金英家分了地,过上了有吃有喝的日子,但没文化却仍然困扰着全家。

“父亲在村里当队长,给人派了活,却连工分都不会记,还得晚上找人帮忙。”刘金英回忆。为了让孩子不当“睁眼瞎”,刘金英10岁那年,父母不顾生活的艰辛,送儿子到学校念书。

当时,学校离家有12里,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走一个多小时。刘金英早起晚归,学习的劲头却一点不减,一直默默努力拼搏读书。

刘金英家所在的村子叫刘南召什村,地处滹沱河泛区,旱涝多灾,地里收成难料。在刘金英的记忆中,从他记事起,家里的房子就被洪水冲倒过几次。为了维持生计,父母除了到地里干农活外,还在家里用一台旧织布机织土布卖。没上学时,刘金英除了在家照看几个妹妹,还要帮着父母干些零活。自从上了学,刘金英干家务活的时间少了许多,但父亲却一直说:“上学是正事,别耽误了学习。”

转眼到了1960年,刘金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饶阳县西合中学。

然而,这时家里连每月6元钱的住校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刘金英做好了辍学的准备。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在寂静的农家小院内,父亲很严肃地对刘金英说:“别想别的,再难也要把书念下去……”

而在那几年,有很多学生都因为家里困难中途辍学了,学校的学生从招生时的4个班,锐减到毕业时的2个班。刘金英幸运地坚持到了初中毕业,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不识字的父母克服一切困难的全力支持。

2 青年勤奋,从“土记者”到电视台长

1963年6月,刘金英初中毕业,却赶上了特大洪水,不仅家中房屋倒塌在汪洋之中,也冲走了他的升学梦,因为学校没了。

作为村里的“文化人”,刘金英当上了民办教师。但因为心里一直有当作家、记者的梦想,刘金英在业余时间开始了写作。最初写了一些稿件,但由于抓不住要领,稿件寄出去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编辑部退了回来。后来听说有记者到饶阳县采访,刘金英就追着人家去请教。

自1964年开始,刘金英的写作开始腾飞,当年有8篇稿件见诸报刊,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记者”。

1983年,刘金英以“衡水地区自学成才先进分子”的身份被调入武强县委宣传部工作,这使他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有许多稿子被评为市、省或国家级好新闻。1992年,他被调往县电视台。在新的工作岗位,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各级报刊写稿。

刘金英

3 退休后,一身正气接着做“土记者”

2006年11月,刘金英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就此闲下来休息,而是背上相机,骑上自行车,继续自己的“土记者”之路。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刘金英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如今的刘金英虽然已经72岁,但用电脑写作、收发邮件、传照片,他用起来都驾轻就熟。现在,刘金英每个月在各级报刊发稿仍然在20篇以上。

作为一个坚持报道写作的“土记者”,刘金英不但在挖掘人物题材上下功夫,更一身正气,仗义执言,为普通百姓说话。

2014年,有农民买了白菜种子,种植了220多亩白菜,到收获期发现白菜普遍烧心、溃烂,根本卖不出去。3个当事人无奈之际找到刘金英,刘金英到现场一一采访拍照,帮他们写申诉材料,并联系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帮助解决赔偿问题。

由于一直笔耕不辍,刘金英在武强县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连续4年获得县委宣传部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还获得了中国记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3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而普通百姓有了什么好事、难事,也都想着找刘金英帮忙。

4 从事文史研究,著书立说

除了写新闻报道,刘金英退休后还多了一个爱好。他买了很多文史类的工具书,致力于文史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千年沧桑话武强》、《千年古县武强》、《武强梅花拳》等著作。

武强是国家认定的第一批千年古县,2006年申报的时候,资料都是刘金英整理的。而纪录片《武强年画》中,上下集60分钟的片子,解说词也是刘金英撰稿。

挖掘历史资料之余,刘金英近些年还考察了十几个古墓和一些寺庙、佛像。如今村民们发现这类东西,常常第一个想到的是给刘金英打电话。

前几年,武强县杜林村的村民挖土时挖出独木舟,村民们打电话给刘金英,刘金英立刻赶到现场。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认定独木舟是春秋时期的物品。

而林东村的元代元帅李春墓被发现的时候,村民打电话说担心文物流失。接到电话的刘金英毫不犹豫地雇了一辆出租车赶往现场,把整个过程都拍摄了下来。

5 钟情都市报20余载,因为它亲民

为多了解时事,学习各种写作手法,刘金英家里订了9份报纸。

但每次报纸送到以后,他最先看的必然是燕赵都市报。从燕赵都市报1996年创刊至今,刘金英一直坚持订阅,20多年从未间断,可以说是“铁杆粉丝”。

为什么如此钟情于这份报纸呢?“这报纸信息量大,贴近群众,还搞很多活动,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刘金英说。燕赵都市报的记者编辑常为读者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影响很大。武强的一位老人,因为家里遭遇不幸,虽然政府给予了多方面救助,但家里仍然很困难。都市报的记者了解了情况以后,组织了一次救助活动,给老人送去了米面油及衣服、电暖器等,又协调省福彩救助了一些现金,解决了老人的很多困难,让老人一家感动不已。

这位倔强勤奋的老人,虽然经历过一场大手术,但依然笔耕不辍,不改自己“土记者”的本色。对未来,刘金英老人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这个人不打麻将,新闻写作就是我的爱好,只要心脏跳,笔杆就不能撂。”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