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过年的日子真好

2017-01-22 10:23: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杨晓光(河北秦皇岛)

如今过年,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忙”,忙着回家,忙着聚会,忙着发红包,忙着走亲访友……从前过年就不是这个味道,从前日子慢,过年的节奏也慢,一直到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年就开始了,家家开始炸糕、炸千子、炸丸子……

我小时候的美味食品,莫过于奶奶做的油炸糕,小时候盼着过年,其中很大成分在于盼望吃到奶奶的油炸糕。按当年昌黎县晒甲坨的风俗,一进腊月,为了能应时应节地吃上油炸糕,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开始准备。村里碾坊平日就是一个忙碌地儿,年前家家磨黏面,非要排队等待不可。

炸糕用的馅料尤其讲究,首推玫瑰糖馅。玫瑰花开时节,采下新鲜的玫瑰花瓣,洗净,拌着红糖捣碎,密封进罐头瓶。其次是点心果仁馅,将皮面八件果子、核桃酥等点心用擀面杖擀压成粉,掺入白砂糖拌匀。另外还有豆沙馅、豆泥馅等。

奶奶做油炸糕,有一道看似不起眼的辅料必不可少,那就是豆腐渣。平时弃之不用的废料残渣,恰恰与点豆腐的卤水异曲同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炸糕的膨化、酥脆,全依仗豆腐渣的神来之笔。奶奶除了做油炸糕,还炸一些诸如千子、丸子、套环儿、炸饼以及麻花之类。这些油炸食品,等家里来客人时端上餐桌请客人品尝。年节一过,就成了我打牙祭解馋的美味点心。

炸千子,在我们晒甲坨是过年的四盘主打大菜之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奶奶就开始张罗炸千子了。炸千子就像包饺子一样,离不开皮儿,炸千子用的皮子非粉鸽子不可。所谓粉鸽子,就是用事先勾兑好的绿豆面,在热锅上摊煎出来的很薄很薄的薄饼。有了皮子,还要有馅料。奶奶在剁好的肉馅中加入葱、白菜,撒少许淀粉,用清水搅匀,再加适量的盐,千子馅就做好了。粉鸽子上放馅料,卷成卷儿,用面糊封口,下入油锅炸透,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净油,改刀切“马蹄段”,装盘即可上桌。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奶奶就给我包元宵吃。那时没有糯米面,只有黏秫米。奶奶早早地到碾坊把黏秫米碾碎,用丝箩筛出制作元宵的细面。把炒熟的花生米用擀面杖擀碎,再用熬好的白薯糖拌成馅。如果赶巧了家里有红糖以及皮面果子做元宵馅料,则无疑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奶奶在炉子上烧一锅开水,把包好的元宵下锅。奶奶一边往锅里下元宵,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打南边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先沉底,后飘着。”当元宵在滚沸的锅里浮出水面时就熟了,奶奶“一五、一十”地数着,连汤带元宵盛到碗里。我肚里的馋虫似乎要从嗓子眼里钻出来了,急不可耐地端起碗就想吃,奶奶赶快提醒:大孙子,别着急,热元宵烫心!奶奶让我连元宵带汤一块吃下肚,说是原汤化原食,好消化。吃了元宵,穿上新衣服,奶奶啧啧嘴:饱暖、饱暖。于是领着我到后庄的村道上走一圈,奶奶说:“正月十五走百病。”

从腊月到正月,乡村的炊烟,驱赶着凛冽的空气袅袅升腾,带着冬日暖阳的问候,在每户人家的房顶上盘旋缭绕。乡亲们喜气洋洋地忙碌着,把辛苦和欢乐尽情释放和挥洒。传统习俗,民间风情,红红火火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年,编织着人们的美好梦想,牵系在每个人的心中,绽放出永远的温馨与魅力!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