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体系支持

2017-01-24 09:13: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王 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我省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特别是首钢落户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建立、黄骅港的运营与发展、唐山南堡油田的发现等等,都为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也有一些不利条件,如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信用建设落后等,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金融因素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发挥我省现有优势,促进该都市圈经济的协同发展,金融支持成为影响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

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初见成效

当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已十分广泛,区域内的产业经济不断嫁接、延长和扩张,促使区域经济对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政府和金融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2013年5月,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分别签署了经济合作协议,河北省金融办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也签署了京冀区域金融合作协议,提出京冀两地要围绕要素市场、科技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等九个方面开展金融合作。另一方面,相关金融措施逐步落实。津冀两地共同设立了股权交易中心,大力推动了河北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股权交易,有效拓宽了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京津冀三地已基本达成共识,拟在京津冀交会处探索设立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实验区内试行金融活动同城化,推行票据交换同城化、生活缴费便利化,探索扩大跨区域投融资渠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

我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引导下,我省金融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京津地区还是落后的,金融服务作用相对有限。多年来,我省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对经济贡献度偏低,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带来障碍。我省的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未完全体现出来,尤其是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较少,使得金融产业转移面临很大难题。

缺乏金融沟通平台。目前京津冀的金融合作大多停留在高层的部分共识上,如京冀、津冀先后签署的合作框架等,缺乏金融专业性相对强的机构间的交流和产品合作等方面内容。同时,跨区域的经济金融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影响区域发展中决策的效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自行摸索阶段,规则、标准等的不一致直接影响信用体系中相关信息的共享以及在金融业务中的实际应用;行政性分割影响资源顺畅流动。

金融支持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金融行业既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智力密集行业,是否拥有复合型、创新型、熟悉地方实际而又具有先进经验的优秀金融人才,是决定地区金融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我省而言,金融服务能否有效满足京津冀地区金融需求最终将取决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储备。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当前人才建设存在如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缺乏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复合型金融人才匮乏、高端金融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占比明显偏少;金融教育培训力量比较薄弱;金融人才市场尚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也将构成一定的障碍。

金融支持策略分析

政府完善、推进相关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为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一个功能健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首先,构建多层次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避免因资金短缺带来的承接问题。其次,鼓励金融企业加快金融创新。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再者,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金融政策,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推动建立协同发展金融支持的有效沟通平台。政府部门应加大协商力度,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和确定长效沟通机制,打造透明、高效的网络金融信息平台。

有效推进金融人才配置的协同。健全京津冀全域特别是河北省地区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型人才的引进机制,推进京津冀统一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建设。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和战略规划,应该积极鼓励金融人才、金融机构选择性迁移,支持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的合理转移和分布、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有效疏解,提升河北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产业承接的能力。

责任编辑:秦秋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