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汉语言文字:还是要好好说好好写

2017-02-03 09:03: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娄锡文

在中国,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延续了5000年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需要语言文字。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语言文字越来越丰富,语言文字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观念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

但是,伴随着这种发展和变化,始终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不管是漫步街头,还是翻开报刊,打开电视、电脑,尤其是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使用不规范的文字和语言。乱造词、造字,乱用谐音字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一些低俗用语,竟被有的人整天挂在嘴上。如:中国成语“政通人和”,有人仿效打出“路通人和”的牌子到处贴放;一些广告中乱用谐音字,爱有“梅”有(卖话梅的广告),“衣衣”不舍(卖衣服的广告),“鸡”不可失(卖炸鸡的广告),“菲童”小可(卖童装的门匾)。在不少公厕中,会看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提示语;滥用简化字的现象也不少,如:“餐饮”写成“歺饮”、“停车”写成“仃车”等等;更有错别字连篇的情况,如:“韭菜”写成“九菜”、“鸡蛋”写成“鸡旦”;再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滑向低俗,甚至不惜使用脏字,如:“屌丝”“心机婊”等,低俗不堪,暗含讽刺侮辱之意。

之所以存在诸多不规范用字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商家为推销产品,吸引顾客,滥用谐音。二是贪图省力的人为书写方便、节省时间,继续使用早已被淘汰的简化字。三是确实有人存在文化底子薄、知识欠缺,不辨正误。四是网络时代,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新词,博点击率。而一些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为低俗语言推波助澜而浑然不觉。

语言反映了一个层面的民众素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风貌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一些人却缺少对文明语言最起码的敬畏之心,有意或无意地作践文字,践踏语言文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那些心智尚未成熟,正在渴求知识而缺乏分辨能力的少年儿童来说,实在是一种误导,孩子们接触多了、看得久了,难免会形成一种印象,误以错为对,影响是极坏的。

为此,笔者建议如下:首先,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执法检查力度,提高相关政府部门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规范用字用词环境。

其次,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要引导商家及社会团体等,在使用文字前一定认真考虑,多加斟酌,严肃对待。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认真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要严格审查,倡导文明用语,净化网络语言,做语言文字健康规范的推行者。不乱造词、造字,不乱用谐音组词,更不要推波助澜。

再次,工商管理部门在审批商家门匾店牌时,要严加管理,从源头杜绝不规范用字。同时,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相应处罚。

最后,建议加大对在校学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教育力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孩子抓起,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低俗语言、乱造词语、不规范用字的屏蔽能力,从小确立使用语言文字规范严谨的思想意识,增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并形成良好习惯。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