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过年从未改变的就是团圆味儿

2017-02-07 09:36: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过年从未改变的就是团圆味儿

印刷版春联。

过年从未改变的就是团圆味儿

拜年路上。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 杨佳义 文/图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在保定清苑农村老家过年时发现,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正在改变,比如村里走街串巷上门拜年的少了,手写春联逐渐被印刷品代替……但团圆作为春节的核心,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1 春联变了:从手写变印刷

说到春节的变化,就先从春联说起。

10多年前,春联一般是找村里的文化人,手写的。清苑区大侯村村民赵保生以前经常帮左邻右舍写春联。他说,前些年去买年货,路边手写的对联很多,随便挑。在摊位前,摊主都会提供一本小册子,上面是各种各样的对联,由顾客挑选后,摊主现场手写。现在手写的很少了。

现在出门一看,家家户户的门楹被金光灿灿、花式多样的印刷版春联占据着,社会在变,生活在变,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变,从春联的变化可窥一斑。

2 拜年方式变了:家乡圈子变小,新型拜年方式增多

在记者的记忆里,拜年分为两种,一种是给自己家里的长辈拜年,另一种,则是全村人的大拜年活动。

给自家长辈拜年,每逢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会在六点左右起床,穿上新衣服,煮饺子、拜年、放鞭炮。家里的晚辈,给家中的长辈一一拜年。

全村人的大拜年活动,是由村里的晚辈给辈分高的人拜年。一般情况下,晚辈进门一边作揖跪拜,一边喊着“给您拜年了”,长者上前搀扶连说免礼,随后宾主落座聊天问候。大约三五分钟后离开去下一家。

1月28日大年初一7时许,天刚蒙蒙亮,大街上很冷。记者像往年一样,跟着自家的“拜年队伍”,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但明显感觉到,街上的人与往年相比少了很多。

有的人从小跟父母离开家乡去城市生活,只有逢年过节回家看看。村里认识的人越来越少,圈子越来越小,“全村大拜年”去的人家也逐年减少……这是记者每年过年的亲身体会。

此外,年轻人交往圈子广了,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等方式也开始兴起,丰富了我们的拜年方式。

以前,人们去拜年一般是步行,有些路远的可能会骑上自行车、摩托车。在记者小时候,除了吃年夜饭,就属初一早上“全村大拜年”最热闹了。大家跟着各自家人组成的“拜年团”,走街串巷去拜年。邻里街坊都是熟人,一边走一边唠嗑,大家都高兴,也增添了新年的气氛。

如今,“开车拜年”已经变的普遍。在街上遇到寒暄几句,便继续开往目的地,喜庆之余比过去快捷了许多。

3 礼品变了:礼品品种增多

走亲访友时记者发现,春节期间的礼品也在发生改变。记者小时候,农村拜年的礼品有白面、水果和自家蒸的馒头等。如今,礼品也变了样,比如牛奶、进口饮料、进口水果以及进口烟酒等。

此外,记者发现,一些传统年俗已经慢慢消失。10多年前,春节期间还有敲大鼓等活动。

4 唯一不变的是团圆

尽管春节民俗元素发生改变,但团圆、亲情作为春节的核心,始终不改不变。过年了,在外务工的人都回到老家,带着妻子、抱着孩子,买了年货,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儿时的玩伴们一起谈工作聊家常。

从东北开车近10个小时回来过年的王来说,虽然已经在工作所在城市定居,媳妇儿和孩子也在那边工作生活,但他每年都带家人回老家,跟村里的父母团聚。“不跟家人在一起过年,那就不叫年!”

除此之外,祭祖也是春节期间从未发生改变的文化元素。一般来说,大年初三是祭祖的日子。村里的老人们带着儿子、侄子,甚至尚未成年的孙子,一起去祭祖,缅怀先人。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