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中山王酒:见证华夏农耕文明

2017-02-09 08:26: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铜圆壶和战国中山王酒

■相关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中国古代酒文化源远流长,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考古中迟迟没有具有考古价值的实物酒出土,我国酿酒技术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靠文献、传说和考古出土的各种原始“酒器”。

直到1977年,这一遗憾才得以弥补。

两千多年前古酒,出土后散发满屋酒香

1977年,在平山战国中山王公式墓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两件青铜酒器里发现了如今被称为“中山王酒”的实物酒。

亲历中山国考古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馆员刘来成,依然记得青铜酒器锈封的酒盖打开的一瞬间,里面散发出的浓郁酒香。

40年前出土的这些“中山王酒”,在当时不仅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实物酒,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如此古老的实物酒。这一发现,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制酒业已经有相当的发展。

盛酒的酒器一件是铜扁壶,一件是铜圆壶,分别出自中山王公式墓的东、西库室。限于当时考古工地的简陋条件,考古工作者没有在出土的第一时间打开盖子。“但在考古现场轻微晃动壶体,已经能感觉到里面盛有液体。”刘来成说。

其实,当时在东、西库室发现的存有液体的铜壶不是2件,而是6件。里面装的是什么,当时考古工作者并不清楚。直到6件铜壶被带回室内,谜底才终于揭开。

其中两壶打开盖子后,满屋都是酒香味,两壶里的酒一个呈翡翠色,一个呈墨绿色,壶底均有沉淀物。除此之外的四件壶中经鉴定盛放的是水。

为何中山王的殉葬酒器中盛有水?

刘来成解释说,这就是当时“酒尊配水尊”的殉葬用酒制度,比如东库出土的一对铜扁壶,一个盛有水,一个盛有酒。中山王公式墓出土的盛有液体的铜壶,都是成对的,只是其中有的因盖子脱落液体蒸发而成了空壶。

为了弄清楚两壶有酒香味液体的具体成分,1978年11月,液体样本被送往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做进一步鉴定分析。

结果显示:两壶液体均含有乙醇,的确是酒,且铜圆壶中的酒比铜扁壶中的乙醇含量高一些;壶底有大量沉淀物,应不是蒸馏酒,可能是发酵酒;液体中均不含有酒石盐酸,说明不是水果酒;从含氮量较高、有乳酸和丁酸存在的情况看,酒可能是用奶汁或粮食酿造的。

如果要进一步确定是用奶汁还是用粮食酿造的,需对酒中所含氮属动物蛋白质还是植物蛋白质进行鉴别,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进一步鉴定并没有进行。

考虑到中山国属于西北的白狄,祖先是游牧民族,考古工作者考虑过奶汁造酒的可能。但通过中山国战国时期都城调查和王陵发掘获得的大量实物材料,考古工作者认为,酒由粮食酿造的可能性更大。

古老实物酒映射古代农耕文明发展

“出土文物显示,当时中山国在语言文字、政治思想、埋葬制度、生产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与华夏文化相融合,人们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普遍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出土的饮食工具与中原诸国相似,且一些饮食器具中还存有稻、粱,饮食习惯也与中原基本一致。”刘来成说。

能够进一步支持“中山王酒”由粮食酿造观点的,还有石家庄市周边另一处中山国遗址考古带来的发现。

1955年,在石家庄市市庄发掘的一处中山国战国时期遗址中,出土了当时生活常用的陶器、大量残瓦以及铁制生产工具和炭化的高粱。“这是中山国都城外的一处遗址,说明当时城外的人也过着定居生活,而且当地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刘来成说。

这样的分析,是参照了当代学术界一种流行观点,酿酒需具备两个条件:成熟的农业为酿酒提供原料,发达的陶器、铜器制作技艺提供酿酒、盛酒和饮酒的用具。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粮食是酿酒的必备条件,但并不一定只能通过农耕来获得,以采集方式获得的野生稻谷等作物也可以为酿酒提供条件。

两种观点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农耕的发展是酿酒业得以扩大规模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无论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酿酒作坊还是平山中山王公式墓的“中山王酒”,都是我国古代农耕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考古的魅力在于总有新的发现。1979年,河南信阳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晚期墓地发现的实物酒,被证明距今已经3000多年,它打破了此前“中山王酒”的纪录,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陈的酒”,也再次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