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春三月重养“阳” 夜卧早起应春时

2017-02-10 09:49:24 来源:河北新闻网

燕赵都市报记者 王依

出场专家

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主任中药师 吴文博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感染一科副主任中医师 郑浩杰

《黄帝内经素问》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经过了冬三月的闭藏后,人体的阳气在春季开始生发,需要我们精心养护。在春天伊始之际,《乐享健康》特邀医学专家为您详解起居、衣食、精神等方面的“养阳之道”,助您正确应春时、养阳气。

起居 夜卧早起动起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主任中药师吴文博指出,春天随着人体内蓄积收敛的阳气开始发散,作息上也应有所调整,遵循“夜卧早起”的原则。中医学认为,春季7时至9时的辰时阶段如果还卧床睡眠,容易妨碍体内阳气生发,最终令其化为内火影响健康。“为了养护阳气,以后天亮时可早些起床,天黑后则无须太早入睡,但注意不要熬夜。”吴文博称。

在寒冷的冬天,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需要通过锻炼来增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适当的锻炼就开始“派上用场”,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运动适合刚刚度过寒冬的人们,有利于恢复身体的“元气”,保持体内的生机,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不过,初春时节素有温差大、风大的特点,运动时还需注意防风御寒,遇到强风时最好减少外出锻炼,以免适得其反,影响健康。

衣食 省酸增甘宜“春捂”

“初春养阳气需要适当‘春捂’。”吴文博称,所谓“春捂”,就是要适当保暖,从衣着上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初春是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气候多变且昼夜温差较大,忙着减衣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机体一旦受寒,伤及阳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饮食方面,春季饮食讲究“省酸增甘”。这是因为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大枣、山药、大米、小米、黄豆、菠菜等都是甘味食物。此外,中医认为主“生发”的芽菜,如香椿芽、荠菜等也很适合春天食用。芽菜最好的吃法是清炒或放在开水里煮一下,尽量保持其本身性味和爽口的特点。

情志 舒缓情绪减压力

吴文博指出,春天虽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但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不少人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心情浮躁、倦怠等感觉,既往有情绪障碍的人甚至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因此,春节养生也不能忽视调养情志。不仅如此,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而肝脏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舒畅的情绪,不喜欢抑郁、烦闷的情绪。因此,好心情对于养肝护肝也尤为重要。

春季调养情志,要做到心情乐观开朗,不着急、不生气、不抑郁、不发怒,也不要过分劳累,以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肝脏疾患的人,更要做到心宽、心静。如果因工作、学习等问题而压力过大,要寻找正确的途径定期减压,比如利用零碎的时间听音乐、看风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通过大喊、交流、运动等多种形式宣泄,尽量减少悲观情绪的累积。

推荐 春季养生 重在“调”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感染一科副主任中医师郑浩杰指出,春季易出现胃肠道、脾肾等方面的疾病,此时应注重多个方面的饮食调理,以减轻或避免各类疾病的发作。

一调“养阳”

根据春天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如选用温性食物进补。平补的饮食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豆浆、绿豆及苹果等。清补的饮食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饮食,如梨、藕等。

二调“养阴”

阴虚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或用牛奶250毫升,煮开后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调匀后饮用。阴虚内热体质者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

三调“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在饮食上可常食用葱、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等。

四调“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这就是“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其饮食防治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还可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

五调“养脾”

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及山野菜等。

六调“养肾”

春天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黄瓜及香瓜等。

七调“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很冷,寒冷刺激甲状腺,可引起功能亢进,消耗热量使人体抵抗力减弱。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以及时补充能量。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