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邢台崔路村社火表演引数万市民体验乡情乡味儿

2017-02-13 11:09: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提灯会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邢云/文 本报记者 史晟全/图

较之往常,正月十五的古村崔路更显热闹。

家家门前灯笼高挂,乍一望去,犹若一条条飞舞的彩龙。男女老少巡游穿行于明清古宅,用心触摸昔日家族的精神与繁华。伴随着锣鼓声声,唢呐悠扬,“初春”的崔路,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儿。若说崔路规模宏大的宅院,体现的是悠远的商路文化,那么,崔路村民各种最为古朴传统的社火表演,特别是场面浩大的提花灯,则让越来越多的牛城人品味到了浓烈的家乡味道。

古朴传统的社火表演

太行山不仅有农耕史,更有商贸史。不得不说,邢台崔路是一个靠驮运发展起来的奇迹。因地域十年九旱,为生存人们不得不走出去搞驮运发展经济。自明末清朝,再到民国初年的三百多年时间里,这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形成了众多成规模的古民居大院。

在村内南北中轴线大巷和东西向前、后街上,分布着冀南平原民居以及仿北京风格的众多四合院。但凡初次去过崔路的人,都会因此惊叹连连。

漫步崔路村,雕刻精美的院门上都悬挂着灯笼,大街小巷,数量众多通红灯笼,宛若一道道喜庆的游龙。正月十五下午14时许,和往年一样,村里开始了社火表演。

关于崔路社火的文字记录不晚于清康熙初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社火表演一般在元宵节等节日举行,多设在庙前,也就是“三岔”路口处。在此处表演祈祷村民福禄寿喜,安居乐业,更祝福过往商人车马平安,生意兴隆。

邢台县文广新局局长张志清介绍说,崔路村的闹元宵,一直传承和保持着这些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灯结彩,“五龙戏珠”最出名

元宵期间,崔路家家点粘灯。各家的主妇们将黏米面蒸熟后揉匀,制作成鸡、鸭、鱼、人等各种形状的粘灯,在中间安上纸捻儿,再由孩子们将粘灯散放在屋里、院里、门口等处,将每个角落都照亮,说是能驱除各种毒虫。

崔路的“五龙戏珠”颇有名气,有时县里、乡里遇有重大庆祝活动往往都邀其参加表演。

张志清说,崔路的龙,先是用竹、木和绳子扎连成骨架,外面再罩以在布上画好鳞片的龙皮,长达四五丈。还要制作能转动的圆形蜘蛛,以供龙来戏。

崔路共有五条舞龙:姚氏门社的为一龙独舞,龙为青色;刘氏门社的为二龙戏珠,一龙为红色,一龙为黄色;西王氏门社的亦为二龙戏珠,一龙为绿色,一龙为紫色。舞龙时皆要有鼓铙的伴奏才起劲。

如有重大庆祝活动就会将全村五条集中起来舞动,称“五龙戏珠”。

提上灯笼去“游庙”

元宵之夜的“提灯会”,是村里延续了数百年的民俗活动,每到此时,除了十里八乡,很多邢台市民都会驱车前往目睹观赏。

按照村里的统一安排,正月十五夜21时许开始“提灯会”,村民又称其为“游庙”,具体内容是,各门社由舞龙打头的社火队伍为先导,大人、小孩提着花样繁多的灯笼、形成长达三四里弯弯曲曲长龙般的队伍,按照历来形成的传统路线将古村的每座庙宇都游巡一遍,以求各路神仙皆来保佑平安。

据介绍,每游巡至一个门社区域,其他门社的社火、灯笼队伍则要分立两旁,把这一门社的队伍让在前面行进。正月十六入夜后,各门社还要将自己的灯笼全部点亮,悬挂或陈放展览,让游人尽情地欣赏或进行猜灯谜活动。

“提灯会”准时开始,前方锣鼓开道,舞龙紧随,间或巡游前行的扭秧歌、太平车等民俗表演。精彩逗乐的表演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队伍的最后方便是浩荡的提灯人群,大人、孩子,每个人都提着自制的大小灯笼一边游走,一边展示自己的灯笼,移动的灯笼队宛如一条舞动的长龙,场面十分浩大。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