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隆尧泽畔抬阁:大槐树社火的精神延续

2017-02-13 11:17: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隆尧泽畔抬阁:大槐树社火的精神延续

秫秸秆上站人,抬阁让人感到神秘。

隆尧泽畔抬阁:大槐树社火的精神延续

观众们簇拥着抬阁表演队伍。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卢玉辉

正月十五闹元宵,隆尧县泽畔村独有的抬阁,是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在泽畔落户后,将故乡的民间社火移植过来,最早是扛神活动,后来演变为抬化妆的演员,融合戏剧舞蹈、杂技等多个艺术形式,并且因为其神秘的制作工艺,而享誉一方。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秘:秫秸秆上站人

隆尧县泽畔村在当地农村属于大村子,村里的主要街道长1000多米,这也是抬阁表演的主要场地。2月6日,记者驱车赶往隆尧县泽畔村,十里八乡的村民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往这里集中。下午两点钟,随着一声鼓响,抬阁的队伍正式启动,最前方是军乐团,后面跟着一辆花车。

花车上站着4名大汉,摇动着一件类似大炮的装置,“炮筒”的最前方是龙头,后面坐着一个装扮成哪吒三太子的孩子,右手拿乾坤圈,左手舞混天绫。紧跟着的是抬阁的队伍,分为前后两个台子,按照行话台子称为阁床,整个阁床由8名年轻人抬着,前面阁床上站着两名身穿蓝衣和粉衣的女孩,前面半蹲着一个身着绿衣服的男孩,他们分别扮演者青蛇、白蛇和许仙,整个曲目就是《青蛇白蛇闹许仙》。随着阁床的移动,青蛇和白蛇不停挥舞着水袖。

后面一个阁床上同样是3个孩子,他们表演的曲目是《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装扮成赵匡胤的男孩肩上有一根纤细的横杆,两端分别站着两个女孩。有知情的村民说,那根横杆实际上就是一根秫秸秆,平时都是当柴火做饭,或者喂牲口用的,现在能立两个孩子而不断,这也是抬阁最神秘的地方。记者看到还有好奇的村民偷偷掀开。小演员脚部的戏服想看个究竟,结果也没看出所以然来。

传承:移民带来的民俗社火

可能是因为抬阁过于神秘,泽畔村的村民很多都解释不清楚原因。鉴于当天现场太火爆,沿街参观的村民有近万人,这一项目的传承人赵永国也没时间解释太多。随后的几天,记者联系了赵永国,据他介绍泽畔村的抬阁系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秋八月,山西洪洞县马姓兄弟移民至泽畔落户后将晋故里一带民间社火移植而来。

“最早是抬神像,祭拜神灵,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那个时候是二人抬,后来发展成四个人抬,现在八个人抬。”赵永国说,不断增加人数是因为,原来的阁床都是木质的,今年的阁床改成了钢结构,所以人手增加了,每个阁床八个人抬,两拨人轮流更换。抬阁从准备到演出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从孩子们一放假,就开始挑选人,一般在10岁左右,挑选完成还要教给他们基本的动作,因为在上面一站就得一个多小时,所以还需要这些孩子有耐心和韧性,而且他们穿的都是单鞋。”赵永国说,这些都是别人能参与的,抬阁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在阁床上,所以搭阁床的时候,只有他和另外一个传承人马佩川清楚,这都需要前一天晚上准备好。

“你以为一根小小的秫秸秆就能承受两个孩子的重量呀,里面都是有技巧的,就像变魔术一样,说穿了就没什么看的了。”抬阁核心的技术现在还不能透露,现在能演出的十多个剧目有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人物、关公保皇嫂、白蛇与许仙、哪吒智斗三太子、岳飞与秦桧等不同内容,大都以戏剧和民间传说为主。

愿景: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元素

按照古老的传统,抬阁每12年举办一次,也成为当地最为热闹的春节活动。不过从前年开始,抬阁每年都有表演,在平时偶尔也有外出演出。“主要是动一次就得五六十人,小演员也不好选,每年过年演出,也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样的传统民俗。”赵永国说,他的父亲18岁就开始学抬阁,今年已经80多岁,现在这一传统项目被认定的传承人就是他和同村的马佩川。

泽畔抬阁在传承过程中,也曾面临失传的危机,因为这些表演的曲目都是口口相传,阁床因为主要是木质的而不利于保存,从去年开始阁床被新一代的传承人改为钢结构,同时在阁床下安装了轮子,既能推着走,也能抬着走。“在表演曲目上将来,可能也会有一些变动,把一些能代表现代的元素融入进去。”赵永国告诉记者。

抬阁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泽畔抬阁的最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神秘莫测。演员表演时一演员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员则站在秫秸上长时间表演,新奇奥妙,演员被众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鲜艳的服装,造型别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旱船、拉碌碡等断后,队伍庞大,气势雄伟。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