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峰峰“苇子灯阵”:传承400多年的民间艺术之花

2017-02-15 09:40: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燕赵都市报邯郸记者 乔宾娟

“东王看的苇子灯,一铺就成”,在邯郸市峰峰矿区有这样一句俗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苇子灯阵)代表性传承人、义井镇东王看村70岁的老艺人蔺文艺自豪地解释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只要东王看村的苇子灯聚在一起了,就能跑。传到现在400多年了,而且家家户户的男青年都会跑”。每年元宵节,是东王看村制灯人的季节。2006年,苇子灯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里的演练

“跟上她,跟她保持一条线”,正月十三,也就是2月9日上午,在峰峰矿区义井镇东王看社区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45岁的王玉茹正大声指挥苇子灯阵的演出人员进行彩排。彩排现场有数十名村民,其中24名女村民双手持苇子灯跑阵,旁边有男村民在敲打着墩鼓、苇子鼓、叉子(又称“钹”)、马锣(又称“铜锣”)等乐器。随着鼓点节奏的变换,持苇子灯的女村民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跑阵。

“看,这是‘大’字”,蔺文艺给记者讲解说,“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大干十三五’‘共筑中国梦’。演出前先是跑圆场,也叫打圆场。然后用“行路鼓”或“大老驴抬蹄”把小鼓带出来,等持灯的苇头儿到位,就开始跑字。

苇子灯阵的起源

中午时分,数十人结束了彩排。在蔺文艺家中,他向记者介绍了苇子灯阵的起源。“到现在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明朝中后期传到王看村的。其起源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名相蔺相如有关。据说蔺相如出生在磁县贾壁村。该村绝大部分村民都姓蔺。贾壁村与王看村相邻,仅有一山之隔。据说当时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老家省亲。而且他还把宫灯带回老家,挂在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让乡亲们欣赏,为村里增添欢乐。可是他回去时还要把宫灯带走啊。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用当地水坑边的野苇照着宫灯的样子扎成‘苇子灯’。后来为了增加观赏性,他们又给灯加上竖杆,再伴上鼓乐,靠人跑阵排出花样,就跟布兵打仗一样”。据说到了明朝中后期,有一名聪明好学的王看村村民非常喜欢贾壁村的苇子灯阵表演。贾壁村村民不教他怎么跑,他就躺在村外地里,听那边的锣鼓声。他边听边拍着胸脯,把鼓点都熟记在心。多少年来,贾壁村的苇子灯熄灭了,可王看村的苇子灯阵却越跑越红火。

全村人的娱乐活动

蔺文艺告诉记者,苇子灯的制作是通过全村男女老少的手来共同完成的。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备年货的时候,都会采购扎花粉纸。扎灯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由村里的老艺人完成,然后分到各户,称“领灯”。大人小孩坐在炕头各自动手,扎出一篮篮、一筐筐的红绿黄粉各色纸花。大家扎花完成,领回灯架后,细心装饰,反复修改。等到正月十三下午,是村中亮灯的日子,全村人倾巢出动,对各家的苇子灯品头论足。

到了元宵节前后,苇子灯阵演出开始了,二十四杆灯、六面叉子六面锣,还有定位灯,“上齐了要八十个人呢”。

如今,制作苇子灯的老艺人已经由原来的十几个减少到两三个。现在制灯、扎花的费用由村里承担了,这得益于近两年政府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政策,这两年,村里元宵节的苇子灯阵表演红火得很。东王看的苇子灯阵成了名牌。每年春节,演出队伍都会到镇上和区里表演。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