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深度聚焦】“健康讲座”盯上老年人

2017-02-16 09:54: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记者 呼延世聪/文 丰光/制图

年已过完,街上紧闭的店铺开门迎客。正月十九一大早,省会华新路上一家不大的门店里就已坐了七八位老人,其中一位告诉记者,“九点要讲课,来得早可以坐靠前边一点。”而这家门店并未悬挂任何招牌。

据了解,所谓“讲课”,不过是一种促销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卖出一种药品,据说该药活血化瘀、治百病,内服外敷均可。

身边放着从早市上买的菜,袋子里还装着几张药品宣传单,68岁的李阿姨说,她从正月十六开始,每天上午都会来这里“听课”,“买完菜溜达过来,课后人家还送鸡蛋,我觉得挺好。岁数大了,腿老疼,想买这个药试试。”

接近上午9时,店内已坐了13位老人。此时,一名刘姓工作人员劝记者离开说,“药只对老年人有效,年轻人用不着。”记者刚出门,店铺的卷闸门便拉下了三分之一……

讲述 健康讲座引发他与父母的分歧

平日在北京工作、周末才回石家庄的张海源说,因为这类针对老年人的讲座,自己曾和父母产生过很大分歧。由于他陪父母的时间少,所以每天都会给父母打电话。

“有一天打电话,我妈特别高兴,跟我说去听了一个讲座,学到了很多养生知识,人家还送了毛巾、牙刷。”张海源说,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骗钱的”,“因为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事儿,所以我就劝我妈少去,不要被人忽悠了。”但老太太坚定地认为不会被骗,为了让他放心,还提出让老伴儿跟着一起去听讲座。

张海源说,第二天,他再打电话时,父母已然买了三盒讲座推销的产品。

“我妈说三盒是一个疗程,对老年人心脑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张海源说,据母亲介绍,三盒一共花了1798元,“平时给他俩买个大几百的保健品都会说我乱花钱,现在花这么多钱买了三盒不知名的东西竟然一点都不心疼,当时我就觉得爸妈被忽悠了。”但不管他如何劝说,父母完全听不进去。

随后的周末回家,张海源说,母亲告诉他,前两天在讲座上介绍了一款价值7800元的按摩床垫,自己体验后感觉全身上下都轻松不少,于是付了500元定金,准备第二天去取货。他一听,更觉得父母遇上了骗子团伙,于是给母亲看网上报道的类似老人被骗的新闻。不料,母亲非但不听,还不高兴了,说,“我和你爸也没事做,就去听讲座打发时间。而且买来的东西都是给我和你爸用的,对身体好。”

母亲的话让他一时语塞,也非常无奈。张海源说,后来,他偷偷看了父母的存折,已经少了一万多块钱。其实,他知道,老两口平时没有其他开销,这些钱基本上都花到了听讲座后购买产品上。

揭秘 专盯有钱、有时间的老人

记者采访时,从某公职单位退休的李阿姨也在省会华新路听讲座。李阿姨说,此前,她还去别的地方听过讲座,“买过泡脚用的产品,有助于睡眠的产品,还有治疗高血压的产品。”老人家说,从去年夏天开始,她听各种讲座后花了3万多元了。她觉得,所买产品或药品只要“对身体没有坏处就行”。

家住省会燕都花园的李孟生今年62岁,从年前就经常听各种讲座,由于老伴去世早,退休后他更注重身体保健。与李阿姨相比,李孟生说,他自退休至今已经花了近十万元,“平均下来一年一万吧,我觉得挺划算的。”但老人家也说,自己买保健品不敢让孩子们知道,“我儿子说这些都是专骗老人钱的,不让我买。但我觉得挺好,人家还经常赠送礼品。”

在省会长安公园门口,每天早上都会有人发各种传单,对象都是老人。如有年轻人上前索要,对方都会以“不适合你”为由拒绝。在这些传单上,一般印有“小额投资大回报”“×××保健品讲座”等内容,并有“到场均有好礼相赠”等字样,讲座地点一般在单元房内或是不起眼的街边门店。

25岁的臧艳艳曾做过这类保健品销售。对于此前自己从事的“洗脑式推销”,臧艳艳表示,她再也不愿继续干这行了。做销售的时候不用坐班,公司让大家去公园、小区广场等老人聚集的地方,找老人们聊天或给老人们讲一些医疗常识。“这些老年人一般都愿意听你讲。然后,再慢慢‘套话’。那些退休后有钱、有时间的老人就是推销对象。”臧艳艳说,“与其说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推销产品,不如说是根据老人的财务状况进行推销。”

“听上去挺简单,其实要成交并不容易。”臧艳艳说,确实有部分老人听完介绍和讲座后就会购买,但大多数会持续观望。“有时候,一个客户要跟一年多,最后还不一定会买。”为了促成老人购买产品,推销人员工作的主要时间都花在拜访老年人、拉拢感情上。“隔三岔五就送一些小礼物,打电话关心问候一下,或上门帮忙量血压等。很多小礼品、小关心,老人都很在乎。”

分析 缺乏“被需要”,老人“自我释放”

石家庄市德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心怡认为,老年人因为年纪大了、平时孩子们不在身边、退休后大多赋闲等原因,让老年讲座成了老年人进行“自我释放”的场所。

“退休老人生活范围缩小,在儿女方面缺失的认可和尊重给了销售人员可乘之机。”心怡表示,“尽管一些老人明知保健品并没有什么功效,但仍然愿意购买,主要是因为在购买产品时他们能感觉到‘自己被需要’。”

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过不少类似的案例:在听保健讲座和购买保健产品问题上,子女通常持反对意见,父母不管如何解释都会被子女认定为上当受骗了。老人因此会产生逆反心理,并因意见得不到子女认可,就不愿再继续沟通,反而更坚定地认为自己没被骗。

心怡表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老年人去听讲座都是结伴而行,即便是独自一人前往的,听几回也会结识几位朋友。“当你身边的人都在掏钱买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不买是不对的,这种从众心理让老人也会选择购买,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也有一些老人本来不是那么想买,但为了面子或其他原因也会购买讲座推销的产品或所谓的药品。

监管 取证执法都有无奈

据省消协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时不时就会接到对此类健康讲座及推销保健品的投诉,大多是由购买者的子女打来的。但是,对于此类投诉,工商部门解决的办法几乎都是调解,协调商家退款。

工商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当不少老年人发觉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后会进行投诉,但是对监管部门而言,如何认定却不简单。首先,就是证明虚假宣传的物证,例如纸质宣传单、电子版的宣传材料、宣传现场的视频等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执法人员很难掌握到这些证据。

而当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后,老年人往往因为面子开始回避,或经调解拿到退款后态度大变。原本怒气冲冲的老年人,借由各种原因如“孩子们不让我抛头露面”“当时的情况记不清楚了,你们找别人吧”等,不愿意配合工商部门进一步取证。

相关链接

终结保健品市场乱象 须法律与科普双管齐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养生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在我国已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并被业界认为“钱景”一片大好。目前,我国的保健品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按目前的增长态势,到2020年,市场总量将突破4500亿元,远远超越美国。然而,我国保健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乱、滥的问题,成为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严重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终结保健品市场乱象,首先必须祭出法律的利器,让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落实到位。根据新的食品安全法,任何食品均应符合安全标准,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食材或不符合标准的添加剂。根据新的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含有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内容;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有关部门对违反法规、虚假宣传的保健品营销机构,必须依法立案查处,对典型案例更不妨顶格处理,提高违法成本。

终结保健品市场乱象,还应深入、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做好保健知识普及工作,提高消费者识假、辨假、拒假能力和科学保健、科学治疗意识。(据《河北日报》2016年5月12日第3版)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