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井陉老党员夫妇定期开家庭座谈会 培育优良家风

2017-03-24 13:51:22 来源:燕赵晚报

仇录生张喜真

■仇录生张喜真夫妇在一起回顾走过的足迹。

■几十年来言传身教,井陉老党员夫妇教育子女传佳话

■捐资助教并办理捐遗登记,用行动表达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

在井陉县,有一对77岁的退休老夫妻,几十年来,他们言传身教,通过家庭座谈会的方式教育子女,被当地人传为佳话。最近,两人写了一本名为《足迹》的自传,记录两人一辈子的生活与经验教训。面对贫困学子,他们资助上百名大中小学生重返校园;面对洪灾,他们慷慨解囊;在签署捐献眼角膜后,去年两人又一同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他们用行动表明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高风亮节及对人民的赤子情怀。用老两口的话说:“我们的一切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要把一切还给大家。”

爱心助学 16载助百余学子完成学业

井陉县的仇录生和张喜真夫妇今年同为77岁高龄,两人刚刚走过了“金婚”。仇录生早年参军,退伍后,一直在县委办和政协办勤恳工作。妻子张喜真从基层做起,是人们公认的女中豪杰,无论在什么部门,分管什么工作,都满腔热忱、尽心竭力,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如果说,两人在职时“足迹”是坚实的,那两人退休后的“足迹”则更加闪光。

2001年,仇录生、张喜真夫妇退休了,张喜真对老伴说:“咱俩虽然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俩人商定: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农村有些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两人得知后便萌生了建立“家庭爱心助学基金”的想法。从退休时起,他们就坚持省吃俭用,每年从退休金中挤出5000元至8000元作为资助基金,专款专用,用以帮助那些贫困孩子。16年来,他们捐出十多万元,共资助1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98名濒临失学的中小学生重返校园,还为障城中学捐献“助学基金”5000元。

工作时,张喜真就负责抓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她组织编写了《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和《青少年法律知识问答》,建立了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宣讲团,经常深入校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理想信念、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宣讲教育,受教育青少年达两万多人次。由于爱心助学和普法教育成效显著,2011年张喜真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丈夫仇录生也获得“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文明公民标兵”等荣誉。

优良家风 坚持搞家庭座谈会

仇录生、张喜真夫妇不仅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和严格的家教培育优良家风,打造幸福家庭。

为了让家中子女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定期叫齐家人,采用开家庭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家风家训的教导。每次座谈会突出一个主题。会前,仇录生草拟发言提纲发给大家进行准备,开会时要求人人发言。座谈会由妻子张喜真做总结,以夸奖、赞美、鼓励为主,提出要求和希望。儿子、女儿结婚20多年来,他们一家人依然坚持召开家庭座谈会。座谈会的内容分几个方面,一是教导总结工作和思想上取得的成绩、进步、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二是教导儿女之间孝道、感恩、关爱与包容;三是教导家人互敬互爱、理解、尊重;三是要求对外人也一定做到团结、和睦、友善、帮助。曾经家人间发生过磕碰和不愉快,通过搞家庭座谈会一家人消除了隔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家风家训的教育,促成了健康向上的良好家风。如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事业有成,表现优秀。孙子仇健至、外孙女张芝毓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家庭和谐幸福,不仅体现在孝敬父母、关心长辈方面,而且一家人都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社会和人民。女儿仇珺、女婿张雪庭和外孙女张芝毓3人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用造血干细胞去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实践“让心灵之美在无私奉献中闪光,让生命之花在真挚大爱中怒放”的美好愿望。“好的家风家训不但有助于家庭团结,更能帮助更多需要的人,我希望我们的家教方式能被更多家庭采用,帮助更多的人收获、成长。”仇录生说。

张喜真

■张喜真(中)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表彰大会。

抗洪救灾 彰显共产党员情怀

2016年7月1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袭井陉,咆哮的洪水冲毁了土地,全县道路、通讯中断,基础设施瘫痪。面对灾情,仇录生、张喜真家的4个孩子一直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仇录生患病,张喜真年老体弱,无法亲身投入抗洪救灾中。但在大灾面前,他们成为了孩子们的坚强后盾。

“抗洪救灾是对共产党员的考验,我们虽然老了,但也不能缺席、不能掉队,要真正做到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以实际行动支援美好家园建设。”张喜真和丈夫商量,家中要压缩开支,把未到期的国库券从银行取出,加上8月份的工资,除留下一个月的生活费和仇录生买药的钱,挤出2万元捐给了灾区。其中4000元救助了贵泉村洪灾中各痛失4位亲人的赵爱英、董超两位老人。“大灾面前不付出、不奉献还算什么共产党员。我们不能到第一线救灾,能为抗洪救灾尽微薄之力,才会感到心安、高兴。”张喜真说。

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张喜真联系了北京、浙江、山西的同学、朋友以及曾经在井陉工作过的领导、同事,给他们介绍灾情,大家被感动,纷纷捐款捐物,为井陉抗洪救灾尽心出力。

办理捐遗登记 百年后也要为民造福

张喜真和仇录生都是共产党员,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党的忠诚儿女。数十年来,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奉献着青春、年华、热血和汗水,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退休后,年龄越来越大,百年后还能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这成了他们一直思考的问题。2005年,张喜真在报纸上看到河北省红十字会发出“让我把光明留给你”的捐献眼角膜倡议活动后,她和老伴认为,捐献器官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共产党员应主动积极地加入其中。2006年6月22日,俩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省红十字会,和女儿3人一起办理了捐献眼角膜相关法律手续。

老两口一直希望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二人商量并征得儿女们的同意,于2016年又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决定百年后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最后的生命礼物捐献给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最后一份力量。他们希望用忠诚奉献完成生命赋予的神圣而崇高的使命,为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成为捐献遗体志愿者,无论何时走到人生的终点,总算有了最好、最完美的归宿,对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希望能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张喜真说,他们的一生无怨、无悔、无憾。尤其使两人更加感动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有另一半的搀扶、陪伴,他们不孤独,不寂寞,更不害怕。“只有梦圆了,才有资格说‘这辈子活得值了!’”夫妻俩感慨道。( 记者 南开宇 通讯员 李忠勇)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