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老人由京返乡扫墓访亲突然离世 家人遵照遗愿捐遗体

2017-03-30 10:03:42 来源:燕赵晚报

遗体捐献协议书。

孟宪德的爱人帮他实现了遗愿。

3月29日9时58分,74岁的孟宪德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而早在几年前,孟宪德和他的爱人崔玉鞍就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二人到遗体捐献登记站填写了遗体捐献协议书、办理了公证手续。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孟宪德的家人强忍悲痛,帮助孟宪德完成了他的生前愿望,将其器官无偿捐献出来,遗体也捐献给了河北医科大学用于临床教学,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升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外伤科主任周忠友介绍,孟宪德捐献的眼角膜将在2个人身上得以复活,让他们重见光明。

噩耗传来:74岁孟先生突发心梗

1943年出生的孟宪德今年74岁,河北邢台人,当过兵,后来转业到北京工作,在北京居住。从他爱人的手机照片中不难看出,孟宪德性格开朗,十分爱笑。“他这辈子将我和孩子照顾得都很好,我嫁给他很幸福。”孟宪德的爱人崔玉鞍说,“两个儿子都结婚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国外,孙子、孙女也有了,按理说,我们这个家庭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孟宪德之前就患有心脏病,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身体一直不太好。最近几天,孟宪德总是感觉略有不舒服,但时值清明前夕,老家在河北的夫妇二人决定回乡扫墓,顺带走访亲友。三天前,孟宪德和爱人从老家回来,3月27日来到石家庄,走访亲友。

3月29日一大早,孟宪德和爱人就来到了亲戚家,可还不到10分钟,孟宪德突然身体发软、面色发白、嘴唇发紫、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9时10分,在120急救人员的帮助下,孟宪德被送到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检查结果出来了——急性心梗,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鉴于病情严重,急诊科医生马上为他实施了心肺复苏抢救措施:气管插管、呼吸机、心电监护、心脏按压……“孟先生病情太严重了,9点58分我们宣布他临床死亡。”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何志红告诉记者。

生死决定:只要医生说能用我们都捐

“只要医生说能用的器官,我们都捐。”说这句话的是孟宪德的爱人崔玉鞍,她的语气很是坚定。

在医院宣布孟宪德临床死亡后,崔玉鞍就找到了何志红。原来,早在几年前,她和崔玉鞍就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经过与儿子们沟通,在征得亲人的理解和同意后,他们二人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遗体捐献登记站填写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办理了公证手续。何志红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医院医务处。由于是在异地,遗体不能拉回北京,崔玉鞍很是遗憾,感觉自己无法完成老伴生前的愿望。“您可以捐给河北医科大学啊,这个学校是河北的一家医疗教学机构,捐到这里也可以啊。”何志红说。“太好了,本来觉得完成不了老伴的遗愿,这下好了。”崔玉鞍激动地说。于是医务处的工作人员立即帮崔玉鞍联系了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和河北医科大学。

“我们经常能在媒体报道中了解到那些等待器官捐赠的病人,尤其是一些小孩子,几岁就得了白血病,看着他们家人那无助的眼神,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我们当时就想等自己没了,一定要把器官捐献出来,给需要的人,把遗体也捐了,让医学院研究,促进医疗的发展,为国家做最后一点贡献。”崔玉鞍说,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小心翼翼”地告诉了两个儿子,“让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听到这一提议后,很快就同意了。”

3月29日11时10分,崔玉鞍含着泪,用颤抖的双手,同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河北医科大学工作人员签订了器官捐赠志愿书及遗体捐献协议书。

生命礼物:惊心动魄的17分钟

3月29日9时58分,孟宪德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生命在这一刻定格了!“我是10点20分接到的石家庄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有位老人因为急性心梗刚刚去世,家属想把器官无偿捐献了,现在可能只有眼角膜可以获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外伤科主任周忠友说。11时,周忠友赶到了医院,11时23分,开始进行器官获取。一直到11时40分,在这惊心动魄的17分钟里,专家们顺利地将孟宪德带着体温的两只眼角膜取出。在整个获取过程中,每一位专家的表情都很严肃,不难看出他们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礼物”的呵护。

“因为肝脏要在1小时内进行移植,肾脏要在半个小时内进行移植,所以我们只获取了老人的眼角膜,他的这次无私捐赠,将让2人重见光明。”周忠友说。

11时40分,专家们为孟宪德恢复好遗容,集体默哀,三鞠躬。“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逝者的祭奠,并感谢孟宪德和他家人的无私大爱!”石家庄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

生命延续:也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

因为孟宪德的二儿子要在中午12点才能赶到石家庄,出于尊重,13时55分,孟宪德的遗体被送至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红十字会、全体医护人员和孟宪德的家人为他举行了一个简短而庄重的仪式。“给别人带来新生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和升华,也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崔玉鞍说。

“知道姐姐要把姐夫的器官和遗体捐献的时候,家里人都非常反对,我们都劝姐姐不要捐,谁知道姐姐还特别坚决,拦都拦不住。”崔玉鞍的妹夫说,因为怕时间太长器官就不能捐了,崔玉鞍也不等大儿子和二儿子赶过来见父亲最后一面。“真是太感动了,姐姐和姐夫思想觉悟就是比我们高。”

“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但是每一次都让我很感动。”河北医科大学的赵长义说,仪式结束后,在六个小时内,可以先对孟宪德遗体的脑组织进行研究,他的捐献对医学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遗体捐献在以前很少,只能减少教学遗体的用量。”赵长义介绍道,但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自己死后进行器官和遗体捐赠。“我们学校以前有位学生叫郑永琳,他毕业以后就留在我们学校当老师,退休后去了北京,他去世以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给了河北医科大学。”

“因为老人曾经在西柏坡工作过,所以他的家人把将来悼念的地点选在了平山县古中山陵园。”赵长义说,半年后,孟宪德的遗体将用于临床教学解剖,然后火化、安葬。(记者李惺)

责任编辑:张向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