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化周刊·布谷】清明追思

2017-03-31 11:43:52 来源:河北新闻网

□王 波

每逢清明节临近,心中总有一种思绪挥之不去,那便是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奶奶1902年出生于河北农村,是一个小脚老太太,不识字,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在我的记忆里,奶奶连镇里都没有去过,出过最远的门儿便是到已经出嫁的姑姑家。

奶奶一生辛劳。父亲12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孤儿寡母过日子很是艰难,即使这样,奶奶硬是供父亲读到了初中毕业,这在当时的农村是非常罕见的事情。由于父亲自身也算是个文化人,所以小时候对我和弟弟、妹妹的学习非常重视,后来我们兄妹都相继考上了大学,在农村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这在我们当地也是出了名的一件事情。后来我常想,倘若没有奶奶当年历尽艰辛,把父亲供到初中毕业,使父亲同样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兄妹会相继跨入大学校门吗?

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和她的感情特别深。至今仍清晰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奶奶拉着我的手,帮我提着书包,边走边叮嘱我要好好念书,那书包是奶奶用一些碎布头精心缝制的。父母工作忙,经常不在家,照顾我们更多的便是奶奶了。那时奶奶已经70多岁了,头发几乎全白了,背也驼了,但仍悉心地照料我们的生活。

1979年我到县城读高中,只有周末和寒暑假才能回家,后来基本上是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渐渐少了。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一年奶奶已经80岁了。我离开家乡远赴外地上学,奶奶很是牵挂,每次离家少不了一些叮嘱。上大学以后,半年才能回一次家,奶奶盼着放假比我们还迫切,总希望早一点见到自己的孙子。1983年放暑假,村里来了照相的,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是奶奶第一次照相,是一张黑白相片。

后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一所部队院校工作,那时奶奶已经84岁了,身体已大不如前。我每次回家都要给奶奶带上几盒营养补品,奶奶因此被村里串门的其他老太太们羡慕不已。1988年春节,我给家里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奶奶也能看上春节晚会了。那年暑假,我有了自己的照相机,专门买了彩色胶卷,回家给奶奶拍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在院子里照的,从镜头里望过去,奶奶坐在小路中间,背后是婆娑的树影,两侧是碧绿的草木,奶奶面带微笑望着我,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自然亲切。如今这张照片珍藏在我的手机相册里,时不时总要打开看一看。

记得1988年秋天,我在外地出差,顺便看望上大学的弟弟。突然接到女友的电话,说单位收到家里电报,奶奶病故速归。我非常震惊,和弟弟连夜坐火车往回赶。下车后,离家还有60多公里的路,我们又搭乘一辆卡车先回到镇上,然后在漆黑的夜里,步行往家里赶。夜半时分,终于到了家门口,一切静悄悄的。我冲进屋里,看到躺在炕上病着的奶奶,说不出的激动与高兴,奶奶还活着,奶奶没有去世。原来是我那位粗心的女友,把电报的“病危”错看成了“病故”,害得我们虚惊一场。

不过,奶奶因为脑血栓,已经半身不遂,说话也很费劲了。1989年元旦,我放假回家,奶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几天水米未进了。我伏在她身上轻声呼唤着奶奶,奶奶在昏迷中知道我回来了,嘴角微微颤动,脸上掠过一丝安慰。1月3日凌晨,奶奶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7岁。奶奶去世后,来悼念的乡亲们络绎不绝。奶奶非常善良,一辈子没和人吵过架,而且乐善好施,在村里人缘非常好。出殡那天,天空飘起了雪花,老天爷都在为奶奶垂泪、呜咽。

母亲曾说过,奶奶有一颗佛心,这大概是世间儿媳对婆婆的最高评价了。与人为善可以说是奶奶的终身信条。奶奶平凡得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她对生活的态度、她的真诚善良、她对儿孙付出的爱,却像巍峨的山峰一样矗立在我们心间。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