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石家庄警方提醒 老年人如何远离骗局

2017-04-10 10:42: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老人差点被骗。

河北新闻网(记者刘涛 实习生吕若汐)近些年来,老年人被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轻者财产受到损失,重者甚至可能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什么老年人会成了骗子眼中的“唐僧肉”?老年人应该如何避免落入骗局?近日,相关律师和民警向老年人作出了提醒。

案件回顾

养老钱差点给了骗子

2016年年底,76岁的张大爷接到了一位“某通信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他家的座机号码在福建龙岩被绑定在另外一部电话上,那部电话因为多次拨打国际长途,欠了1780元话费。从当地检察院了解到,这部电话涉嫌一起洗钱案,涉案金额达400多万元,检察院正在调查这起案件,需要张大爷说明情况,自己可以把电话转到检察院,由张大爷通过电话向检察院负责人作出解释。

随后,电话被“转”到了“检察院”,一名自称“丁警官”的人首先询问了张大爷的家庭情况,然后告诉他说,因为案件正在侦查阶段,所以电话内容一定不能外泄。在得到张大爷的手机号码后,“丁警官”在电话中指示张大爷到另外一个房间,利用手机接受他“同事”的电话询问,同时要求张大爷的老伴留在卧室内,通过座机接受自己的询问。

张大爷在接受询问时发现,对方连他存款的银行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哪些建筑都一清二楚,张大爷从最初的心存疑虑变成了言听计从。对方听说张大爷在炒股、不知自己股票里有多少钱,便要求他立即将股票卖出变现,然后将这笔钱汇到指定的“安全账户”,并表示“办案机关”查明这些钱不是非法所得后,会返还给他。

张大爷按照对方的要求,将股票全部卖出,双方约定15时30分再联系,“办案人员”会在电话里提示他将钱转到“安全账户”里。

不久,张大爷接到了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一位女民警的来电,说他们监测到张大爷可能接到了来自骗子的异常来电,因此特地打电话过来询问。

一个“检察院”,一个“公安局”,究竟谁真谁假?张大爷有点混乱,于是要求这位女民警帮自己报警。时间不长,槐底派出所民警马伟宾和张雪峰先后赶到张大爷家中,了解到他与福建方面“办案人员”电话联系的内容后,两位警官确认,张大爷遇到了典型的电信诈骗。

律师分析

老年人为何频频受骗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花样百出,时常有老人落入圈套。日前,北京大成(石家庄)律师事务所的霍继强律师分析,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与一直生活在温饱有保障的年代的儿孙辈不同,很多老年人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舍不得花钱,又比较爱贪便宜。一些骗子正是瞄准了这种心理,以看似优惠的价格或者“免费赠送”等方式“钓”老年人上钩。

老年人心肠比较软,对人不设防,很多骗子会利用老年人的同情心行骗。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当骗子使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时,老年人很容易上当。

由于成长背景的原因,老年人对“组织化”的传播形式更容易产生依赖感。像张大爷一样,一旦有骗子打着“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机关的旗号来行骗,老年人就容易轻信。

老年人特别注重健康,对日常保健产品和服务需求比较大。很多利用免费体检、推销保健品来行骗的骗子就是利用了老人的这种心理。

一些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骗子们为了博得老人的好感,往往大打“亲情牌”,甚至直接喊着“爸爸”“妈妈”套近乎,骗取老年人的信任。

警方提醒

老年人如何远离骗局

“老年人需要提高警惕,不给骗子可乘之机。”槐底综合警务服务站张自坡主任就老年人如何防骗作出了一些提醒。

老年人在家的时间比较多,有可疑人员或陌生人敲门或在门前频频观望时,一定要当心。千万别把钱财交给上门的陌生人员,一定要先核实对方身份,必要时可以报警。

不要理睬转账电话和短信。接到“你儿子出事了,赶紧把钱汇到这个账户”等内容的电话或短信时,千万别急着相信,不要轻易转账。

多读书看报,开阔视野,了解常见的骗局及防骗方法,从别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不要贪小便宜。骗子使用“赠药”“免费试药”等促销手段时,很多老年人会因为贪便宜或好面子,购买他们的产品。

动钱之前,先征求儿女的意见。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可以找老伴、子女或信得过的朋友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果断报警。

看病吃药去正规医院。不要相信那些打着“专利”“新研究成果”等旗号的不明人员。

廉价旅游不靠谱。有些骗子会利用低价吸引老年人参加旅行团,等你交了钱对方就消失了,或者在旅行过程中强制消费。

针对骗子的温情攻势,除了老年人要提高警惕外,子女也要多陪伴老人,注意老人的心理需求。

引题图片
责任编辑:马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