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风雪守望雾灵山

2017-04-11 07:40: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风雪守望雾灵山

下了一夜的雪停了,瞭望员王小龙迎着朝阳开始了新的一天。

风雪守望雾灵山

于海踏雪赶往瞭望塔。

风雪守望雾灵山

于海扒着冰冷的铁梯爬上瞭望塔。

风雪守望雾灵山

山上缺水,刘学伟便就地取材,用盆接屋顶融化的雪水。

风雪守望雾灵山

封山5天后,食物终于送到山顶,刘学伟开火做饭。

风雪守望雾灵山

长居山顶的于海养成了与家人视频聊天的习惯。

风雪守望雾灵山

夜色降临,瞭望塔上灯光亮起,在风雪中守候着茫茫林海。

3月30日,春暖花开的季节,位于兴隆的燕山主峰雾灵山海拔2118米处却依旧被厚厚的积雪包围着。5天前,一场大雪把山封了,食物送不上去,瞭望员王小龙、刘学伟已经啃了两天方便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一瓢白面和些许咸菜。

30日清晨,记者跟随瞭望站站长于海乘坐送粮车从兴隆县城开往雾灵山。一进山,四驱车的轮胎就开始跟冰雪覆盖的路面较上了劲,越往前走越不听使唤,越往上爬打滑越厉害,平日1个小时的车程走了近4个小时。

“就等你们来了才有米下锅呢!”中午时分,车终于到了山顶的瞭望站,王小龙跑着迎了出来,一边热情地跟我们开玩笑,一边把食物搬进站里。

天很蓝,阳光也很刺眼,寒风却无情地带走了这里最后一丝丝温暖。眼前,几架高耸的电台发射塔矗立山顶,防火瞭望塔被架设在其中一处发射塔上。

 “今儿可盼到肉了,得庆祝一下,给俺媳妇发个微信。”王小龙高兴地端着锅走进宿舍。在这个窄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两张堆满被褥棉衣的单人床、一张破旧的折叠饭桌,最醒目的地方张贴着一页发黄的《岗职警示》:天亮就上岗、不黑就守望、全天候值班、日志要记详。

于海说,这是前辈留下的口诀,贴在这儿已有十几年了。如今,设备升级了,任务也重了,即使是晚上,他们也得定时登塔瞭望。

雾灵山瞭望站有4名瞭望员,2人一组隔周轮值。他们都是务林人的后代,眼前的这片林海,记录着一代代务林人的青春故事和奉献精神。 瞭望塔,高悬在山顶之上,架设于发射塔之中,就像个鸟巢,裸露在寒风中。狭小的空间里只够摆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四面窗户,屋外还有一圈仅能容一人通过的露天观测走廊。上了瞭望塔,就是瞭望、观测、分析、记录、报告……每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履行,每个程序却因重复而显得那么的单调。

寂寞,对于每个瞭望员来说都是必修课程。刘学伟说,有一次大雪封山,他去换班,喊了半天也没见人出来。当时,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爬上瞭望塔。只见于海一个人戴着皮帽子、紧裹大衣、揣着手,仰坐在椅子上满面泪水。一见他进来,于海先是一愣,之后嘿嘿一乐,自嘲地说:“真是越老越没出息,想孩儿他娘了……”

寒冷,也是瞭望员需要克服的一个困难。雾灵山海拔2118米,年平均气温只有0℃,极限低温曾达到过零下45℃。瞭望站位于山顶,经常刮风,夏天都得备着厚厚的棉衣。 天渐渐黑了,雪又下了起来。于海扒着冰冷的铁梯爬上了瞭望塔。雪夜,雾灵山上的灯光再次亮起。微弱的灯光在风雪中摇曳,孤独而又执着地守望着脚下这片茫茫林海。记者 赵威 通讯员 张希军 摄影报道

链接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4246.9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瞭望塔位于海拔最高处,能观察到周边京、津、唐、承方圆100多公里的范围,一代代务林人前赴后继,不惧艰苦,守护着这片绿色。

 

责任编辑:马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