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广宗县南寺郭村党支部书记喇叭书记”治穷记

2017-04-21 16:07:57 来源:

喇叭书记”治穷记 ——记广宗县南寺郭村党支部书记张芝文

“这几天,天气预报有雨,葡萄大棚记着放风,掀风口一定要及时,发懒可会影响收成啊!”4月15日早晨6点,一个熟悉的声音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响彻南寺郭村的大街小巷。

“‘喇叭书记’每天早上6点准时广播,比钟还准哩。”村民陈书坤一边做着早饭,一边乐呵呵地说:“听惯了,要是听不到,还真觉得缺点啥呢。”

村民口中的“喇叭书记”就是张芝文,广宗县南寺郭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1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朴实,精神头儿十足。上任十几年来,他将过去一个缺衣少食的贫困村、告状村,变成了远近有名的“葡萄村”、富裕村,人均年收入从1000多元增长到了6000多元,收入增长好几倍。

“凡事讲个公开透明,号召动员群众爱用喇叭,所以我们都叫他‘喇叭书记’。他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更是我们的兄弟,是亲人。”听说记者来采访,村民们争着说张芝文的感人事。

破除困难选“富苗”

南寺郭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棉花、玉米为主,农民们是“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以下。

张芝文自幼在“家无余粮,更无余资”的环境中长大,比别人更了解贫困家庭的苦和痛。1995年,刚到而立之年的张芝文高票当选,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见不得乡亲们受苦,既然接下这个担子,我就要为百姓拔‘穷根’。”张芝文暗下决心。

但这脱贫的路子到底该咋走?

张芝文没有仓促作答,而是卷起裤腿,深入调查,边走边看边思考,南寺郭这只“弱鸟”究竟凭何先飞?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威县的一位种植大户。这位种植户靠种葡萄一年收入了10万元。张芝文听得直眼馋。可光听不行,还得实看。张芝文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一批批地组织村民去山东寿光、衡水饶阳等地参观大棚蔬菜、大棚葡萄等种植。通过考察和探索,一条思路逐渐清晰:村里沙土地多,适宜种植大棚葡萄。

然而,摆在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群众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早在几年前,有农户就曾尝试大棚种植,但由于当时的资金、技术等原因,种植户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钱。有群众因此还编了顺口溜,认为发展大棚是“一年欢,二年蔫,三年拆棚运竹竿”。

张芝文有自己的想法。“建大棚种葡萄是有希望的,关键是棚子怎么建、建起来怎么管怎么用的问题”,张芝文坚信自己的眼光,“别的地方都弄成了,咱们又不笨,凭什么成不了”。

“现在,在乡亲们的眼中,一个大棚就是一个‘金饭碗’。”张芝文说,如何让黄土再生黄金,我们还得有新的打算。

除去种植葡萄,张芝文还鼓励村民发展林果产业。每一次的改变,他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为了让大家把地里的速生杨砍掉栽种收益较高的苹果和桃树,他顾不上吃饭,一直坐在村委会办公室内喊大喇叭动员大家。有一次,甚至让儿子举着输液瓶,他坐在播音器前,号召大家行动起来。

去年,是张芝文最忙碌一年。依托现有的大棚葡萄种植基地,他带领群众改造了葡萄大棚,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了观光路线,建起葡萄文化广场和葡萄风情小镇展览馆,形成集“观光、采摘、休闲、科普”于一体的葡萄风情小镇游览区,发展葡萄采摘游。他还协调投资1500万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并重点挖掘打造商汤祈雨桑、栖凤酒庄等12个景点。

“不光‘补血’还得‘造血’,这样才能确保村民稳固、长久脱贫。”张芝文说,下一步要把村里建成3A景区,大力发展“产业+村庄”的葡萄主题乡村旅游业,涵盖周边6个村的“葡萄风情小镇”等你来。

张芝文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进棚村里转,晚上入户搞座谈”,不少村民和他开起了玩笑:你一天到晚不着家,嫂子难道没意见吗?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芝文说:“家里的事由媳妇和两个儿子全权代理,他们都理解我。特别是媳妇,是我的‘贤内助’,知道我血压高,又不记得带药,常常追着给我送药。”

张芝文不抽烟,不喝酒,就一个爱好,就是没事爱往大棚里转。可他从不往自家大棚里去,而是去乡亲们的棚里,谁家棚里有啥问题,他一准门清,帮着解决比谁都热心。

“乡亲们,今年咱村的葡萄长势特别好,这几天是疏花关键期,一定要加强管理……”村里的大喇叭又响了。(记者杨永丽)

责任编辑:马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