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石家庄:千年古刹的色彩轮回

2017-04-22 11:19: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来自敦煌研究院修复队的工作人员正在毗卢寺修复壁画。

李波介绍壁画修复情况。

记者 杨佳薇/文 田明/图

在石家庄市区西北部,一座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存有古代壁画、建筑和古树名木、汉像石碑等诸多珍贵文物,其中尤以明代绘制完成的壁画最为惊艳,是和甘肃敦煌齐名的中国四大壁画之一,穿越时光,毗卢寺中的壁画依然辉煌壮观,精美绝伦。但是,在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壁画也面临着酥碱、起甲、脱落等病害侵扰。

随着毗卢寺展开自明代以来首次对壁画的大规模修复,毗卢寺壁画再次呈现在大众面前。4月21日,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修复专家、毗卢寺壁画修复工程领队李波来到石家庄,现场对壁画修复进行指导,他表示,毗卢寺壁画之精美,甚至比敦煌壁画更细致,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壁画的退化“不可逆”,这次抢救性修复就是希望延续它的寿命,调慢时间的指针,而开放性修复的过程,更多是希望口口相传,让更多人注重文物保护。

现场 掘地50厘米取土修复壁画

大地回春,冷暖适宜,湿度不大,同时光照充分,国保毗卢寺壁画迎来了它的“最佳修复期”。4月21日,记者再次来到毗卢寺,见证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化腐朽为神奇”。

“文物修复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波说,虽然已经开始了近一个月的修复,但是目前修复的依然是毗卢殿的东、西壁,主要还是在做“打底子”工作,所谓“打底子”,主要有三层含义:加固、清理和填补。

在毗卢殿西壁,修复师正在给地仗加固;而在东壁,一位修复师在进行裂缝填补,另一位修复师则在修复颜料层,对起甲、酥碱的地方进行挤压。修复师们一手拿着修复刀,一手拿着针管,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在填补时,先用小型修复工具一点点填充,对坑洞周边进行必要的加固补强,且不能对残存壁画有一丁点儿损坏,然后才能将新泥填入抹平。

“不要小看这些动作,就是修复用的泥也不是普通的泥,是我们经过无数次试验,采集的和原壁画用材相匹配的材料。”李波说,“修复壁画的黏土都是从毗卢寺周边采样的,达十几种,比对最接近的,基本上取的都是地表以下50厘米到60厘米左右的未扰动土层,再进行脱盐处理。”

修复方案对修复技艺要求精确更是到毫厘之间。如除尘工艺,明确规定必须使用软质毛刷和吸耳球,清理时要观察壁画受损程度及受力方向,采用轻重适度的手法去除附着的杂尘。“之所以规定这么详细,就是因为毗卢寺壁画以重彩勾填技法罕见地进行了沥粉贴金,不是单纯的平面绘画,而是具有一定的立体性,这就比一般壁画修复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必须精准到手指尖,甚至修复者要控制每一次呼吸。”李波说。

难点 大面积酥碱需要先进技术

“毗卢寺壁画主要问题是起甲、酥碱、脱落、空鼓和霉变,可以说,壁画能够有的‘病’,它基本都有。”李波说,壁画病害有三种,一种是载体,即壁画所在墙体出现问题;第二种病害在地仗层,指的是颜料层附着的载体出现问题;第三种是颜料层病害。毗卢寺病害比较全面,载体出现开裂的墙体,并且存在不均匀沉降;地仗层有酥碱、开裂和错位;颜料层有起甲、粉化、脱落等问题,可以说“全身都是病”。在前期壁画修复方案制定时,他们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酥碱,毗卢寺壁画有大面积酥碱,并且非常严重。

目前已经在现场修复的四位修复师们每天都在观察,并与修复方案相印证,“西墙受水汽浸染较大,且西晒严重,和其他墙面相比,它更多地处于忽冷忽热的环境中,水汽中潜藏的盐分子会在湿度变化中产生向外向上的运移,结果就出现了这些病变。”李波观察说。

酥碱病害如果没有水,盐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壁画的影响比较缓慢,如果有自然水或者形成较大水汽、空气中的湿度,对壁画影响就会非常大。因此,目前最先进的处理技术是“脱盐处理”,也就是采用一种“吸附”处理,将墙壁上的盐分进行多次性吸出,并让墙壁保持在一个相对干燥且稳定的环境中。“在处理酥碱上,我们还是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当然,前期也进行了试验和评估。”

“不过,这个过程很耗时耗力,但我们不能着急毛躁,得一边跟技术较劲儿,一边跟时间较劲儿,让时间来检验每一步修复的真正效果。”李波说,修复程序基本是由表及里,颜料层稳定后再去处理地仗和载体层。

深入 周边环境影响壁画保护

“在修复完成后,我们一般都会提出一些正常管护的合理化建议,对壁画今后的长远保护提出建议。”李波说,他们调查发现,目前影响毗卢寺壁画的最大隐患,其实就是近在咫尺的石津灌渠和石清路。石津灌渠加剧了壁画的潮湿,而络绎不绝的重载货车从石清路经行,也对壁画产生非常大的振动。

毗卢寺旁边的石津灌渠,年复一年地流淌,在给毗卢寺带来一点灵动之趣的同时,也加大了周边环境的湿度。比如对毗卢寺壁画威胁最大的酥碱就是潮湿带来的,从壁画底部一点点向上漫漶,“你可以发现,毗卢殿的壁画,西北墙比东南墙的病害要严重,”李波说,这就是因为灌渠、马路都在毗卢寺的西邻,西北墙体的很多裂缝其实就是振动造成的,而大面积的酥碱也明显更加严重。

“另外,其实游客的不适当举动也是对壁画的一种损害,比如下雨天,游客带着湿气进去,就会对壁画有一定的影响。”李波说,下雨天可以考虑闭馆,“敦煌石窟有的地面是铺着木板,也是一种保护。”

对于这次采取的开放性修复,李波也表示赞同,“我觉得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修复的过程,了解文物修复,另一方面让更多人看到文物保护的不容易,引导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重视文物保护,让更多人关注。”李波说,如今文物保护仍处于抢修状态,其实预防性保护更加重要。今后,建议在毗卢寺建立环境监测站,监测温湿度和降水等条件的变化,为毗卢寺壁画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敦煌就是根据监测来控制游人的数量。“唯有通过预防性保护,壁画才能鲜活地留在世间。实施预防性保护工程,也必然会带动我们掌握最先进的保护手段,完善日常保护措施。”

观点 比敦煌更精细的壁画需要更精细保护

“毗卢寺的壁画,在我看来,比敦煌壁画更精美。”学美术出身的李波在看到毗卢寺壁画时,就为它的艺术价值惊叹,很工整,一丝不苟,而且这种艺术大多来自民间,精细程度却是敦煌壁画无法比拟的,更让人惊叹,“壁画中的人物生动传神、动人心魄,每个画像都被描绘出了逼真的人物性格。而每块壁画,无论是人物头发、胡须等,这么工整、细致的壁画在国内也不多见,和敦煌壁画的气势磅礴不同,毗卢寺的壁画更多的是精上加精。”

石家庄市毗卢寺博物院院长郑建飞介绍说,毗卢殿内存有重彩壁画120平方米,绘有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忠臣良将等儒、释、道三教各种神像人物500多位,分成120多个小组合,每个组合旁有名号榜题,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特点。毗卢寺壁画的画风承袭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画法,技法娴熟,线条潇洒自如,色彩艳丽,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主次分明,层次井然。据史料和专家推测,毗卢寺壁画出自正定工匠之手,“历史上正定的寺院等古建筑很多,所以涌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画匠、瓦匠、木匠等手艺人,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形成传统。”

在修复工程启动之前,为保存壁画的原始素材,毗卢寺博物院曾启动了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也专程请来国内最权威的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壁画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信息摄影采集,再拼接处理成整幅的全景图像,达到1∶1的比例精确体现壁画原貌。而这次修复,更是期待尽可能“原汁原味”地重现毗卢寺壁画的历史“真容”。

“正因为价值极高,所以修复和保护都要更加用心。”李波说,这是为了尊重文物,同时也把文物最真实的面貌留给后人,“文物都是有生命的,这一次修复,也是壁画的又一次精彩轮回,更是告诉我们这么精美的壁画需要更精细地保护。”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