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中捷产业园区:“龙头”拉起产业链

2017-05-02 11:10: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龙头”拉起产业链

——看中捷产业园区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记者 戴绍志

细细算来,来自乌拉圭的1万头荷斯坦奶牛漂洋过海,自黄骅港上岸登陆,落户中捷产业园区的河北犇放牧业公司,已经有三年时间了。它们被称为世界上品种最好、适应性强、不易生病的奶牛。

4月17日7时,记者从沧州市区驱车沿黄石高速东行68公里,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这家公司。

“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如今却崛起了大型养殖场。”随行的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副局长李义显感叹。他向记者娓娓道起中捷友谊农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当别的农场还在用镰刀锄头耕种时,在捷克斯洛伐克支援的670多件农机设备的帮助下,中捷友谊农场创造了盐碱滩上的绿色垦荒奇迹。进入新时期,这个一直从事传统机械化耕作的老牌国有农场开始谋求转型。园区提出了打造“田园生态城”的目标,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种植业和大田农业,构建“畜乳饲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一开始的发展并不顺利。”李义显说,因为土地盐碱,园区内设施农产品质量上不去,发展受到一定抑制。另外,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造成了玉米产能过剩,产品滞销问题严重。

2010年,黄骅综合大港开航,中捷有了一张通达全球的“船票”。园区决定: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闯出一条新路,引进一家实力雄厚的规模化养殖龙头,做长做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擦亮“田园生态城”招牌。

然而,发展养殖,作为粗饲料的苜蓿必不可少,可眼下中捷却一片空白。“没有苜蓿,咱有土地,自己种!”园区向有着“奶牛育种专家”美誉的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伸出了橄榄枝。赛科星公司和园区领导的思路不谋而合。“我们来园区考察过一次,对园区可谓是‘一见钟情’。”赛科星公司副总经理于长辉说,中捷的优势是内陆无法比拟的。这里地广人稀,东距黄骅港40公里,北倚京津,向东以港口通达世界,向西深入广阔腹地。对发展奶业来说,是难得的一块宝地!

2014年4月,取名犇放的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开工建设了占地3900亩的厂区。2015年,工厂一期竣工投产。目前,已形成了1.8万头奶牛的养殖规模,日产奶210吨,年产值4亿元,客户包括蒙牛、伊利、光明、君乐宝、乡谣等。

于长辉自豪地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公司自乌拉圭引进荷斯坦奶牛,直接在黄骅港上岸、隔离。同时,为保证营养搭配,公司连续三年从美国、加拿大进口2万吨苜蓿,和建厂在呼和浩特相比,每吨节省运费300元,三年下来节省1800多万元!此外,奶牛食用的豆粕在黄骅港的嘉吉粮油公司加工,每吨比进口节省运费200元。公司一年购买1.5万吨,全年就节省300万元。

因为犇放的到来,又有四家企业进入农场,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具体来说,犇放只管养牛,而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料源的任务由中捷农业公司承担,园区的河北景明农业公司来完成收贮玉米和苜蓿的任务。园区引进的蓝色气候(北京)能源有限公司利用奶牛粪等废弃物制成沼气发电、取暖,供这些企业使用。”李义显介绍说。

曾经遇到困境的乡谣乳业也被激发了“新动能”。目前,该公司已被赛科星公司收购,每天“吃”下“师兄”犇放牧业十余吨牛奶,奶源有了保障,生产出的高品质巴士奶源源不断销往河北、北京、山西等地。

为给犇放牧业提供饲料源,2014年,园区将5万亩国有土地整体流转给中捷农业公司,用于种植6000亩苜蓿和4.4万亩青贮玉米。原有的小麦—玉米轮作的传统模式,就转变为小麦良种繁育—苜蓿、玉米青贮种植的新模式。由于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犇放每吨饲草收购成本只需850元,而在内蒙古同样的饲料每吨则需1300元。今年,犇放牧业的饲料预算达2.8亿元,饲料中仅青贮玉米就必须储备24万吨。这样一来,中捷农场的玉米过剩产能也一下子全部都消化了!

有了犇放的奶牛粪、奶牛尿液、生产的有机废水等废弃物,蓝色气候(北京)能源有限公司又做起了一条循环产业链。它生产出的液态肥、固态肥等副产品,供金太阳生态园的瓜果蔬菜及花卉生长使用,可有效提高瓜果和鲜花质量。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如此,困扰设施农业发展的土壤质量问题也解决了!

“发展循环农业,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以犇放牧业为依托,不断延长‘畜乳饲肥’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李义显说,“当年园区领导的农业发展构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