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廊坊第什里:风筝群飞 带动旅游大发展

2017-05-12 10:12:40 来源:北京日报

风筝放飞广场上放飞的巨型风筝。

风筝,在一般人眼里,是玩物,但对第什里人而言,风筝是情结,是产业,更是致富的梦想。

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走进第什里,风筝无处不在:村口古香古色的牌楼上,绘着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旁边一只红“蝴蝶”拖曳着“风筝小镇”几个大字作势欲飞;在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筝放飞广场上,巨大的双蝶燕雕塑屹立中心;村道路灯杆上,各种风筝图案栩栩如生,道旁风筝店铺林立;风筝体验中心内,做工精美、色彩逼真的各式风筝争奇斗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画把我吸引进一所民居。这是第五代传承人赵艳强的家,男主人去参加风筝比赛了,女主人刚从风筝市场归来。“赵艳强叔叔的师傅是天津的‘风筝魏’,制作出的风筝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赵艳强从懂事起,便守在叔叔身边学习如何制作风筝,会制作十余个类型、上百个品种的风筝。”“我们家一直是纯手工制作风筝,制作流程复杂,包括取材、轧制、绘画、裱糊、组装等,最简单的也要两天半时间,尺寸大的要20天才能完成一个。我家年产700只手工风筝,专门供应京津高端市场,每个风筝售价在150元左右,年产值10万多元。”

而另一制作大户赵宗华的风筝加工厂,则是机械化生产,用丝网印刷风筝图案,一天就可以印刷4000个。除了长期雇用的印刷工人,还有200多个加工户从其厂里领活儿。一年销售风筝2000余箱,好的时候能挣到40万元。

调河头乡党委工作人员王鹏介绍,目前第什里村形成了“艺术派”与“市场派”两种经营方式。“艺术派”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产量小、工时长、卖价高;“市场派”注重产业发展,分解工序批量生产,产量大但卖价低。“我们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产业制作相结合,突出发展风筝产业,全村发展了60余家加工厂、12个合作社、260个加工户,年产风筝5000万只。专门成立了风筝产业联盟,带动从业人员10万余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年产值5300万元。产品除了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风筝文化产业基础,廊坊市于2015年5月开始规划建设第什里风筝小镇。小镇以第什里村为中心,带动周边20多个村街发展风筝产业,并结合石桥村的御绣、南马庄的蜡杆、南郭庄的果蔬,串联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处一景的旅游景观资源,形成占地面积1000公顷的产业、文化、体育、旅游、生态、休闲农业“六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为京畿传统文化体验区、乡野旅游示范区。

为此,廊坊安次区累计投资1.5亿元以上,新修道路6公里,改造民居,绿化村庄,迅速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村容村貌,新建风筝馆、村史馆、风筝桥、御绣展馆、梨花广场等12个旅游文化项目,使小镇的景点逐渐连线成片。

2015年11月,第什里风筝小镇举办首届风筝节,仅两天时间就吸引京津冀游客10万余人,签订产业订单26个,销售收入800万元;2016年5月第二届风筝节吸引了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参与,参观游客突破52万人次,签订产业订单30个,销售收入达1亿元。2016年,第什里被授予“中国风筝小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 2017年位列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在业内初步形成了“南有潍坊风筝会,北有廊坊风筝节”的品牌效应。

随着拟投资20亿元的京畿东安府、总投资6亿元的丰华生态农业馆、总投资约3亿元的“石桥古村”非遗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5000万元的森林木屋主题酒店等多个重点项目落户,第什里风筝小镇实现“打造全国最大的风筝交易基地、国际风筝文化交流基地”的目标指日可待。

新闻背景

第什里村坐落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乡中部,其先祖于明初建村时,因距东安县城10里,故称第十里。后明成祖途经此地,见当地百姓尚德、忠孝、勤俭、乐善、明礼,赐名第什里,寓意家和人旺之地。其先祖来此时便有制作风筝的手艺,1518年永定河泛滥,粮食绝收,便制作风筝出售。至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顶峰,被乾隆誉为宫廷风筝。全村皆以制作风筝为业,并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集京津流派于一身、独具特色的宫廷风筝,有200余种宫廷风筝画谱和几十种风筝口诀。2009年6月,第什里风筝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河头乡逐渐发展出以第什里为中心的10多个风筝村,成为继潍坊之后全国第二大风筝生产加工基地。

责任编辑:张向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