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

2017-05-12 10:26: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史常秀

政德即为政之德。为政为何要重视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如何涵养政德,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他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才能提高抵御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肩负起应有的使命责任。

古人云:“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好政德是一个领导干部坚守清正廉明品行、更好发挥才干的重要基础。领导干部修政德的途径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政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政德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从政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以“报国为民”的情怀明大德。明大德,对党员干部来讲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装在心里;就是要保持政治定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强化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孔子“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又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既有海瑞心中装着百姓、为减轻农民负担不惧坐牢杀头的为民之心,又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既有贾谊“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的责任意识,又有范仲淹多次遭贬仍一再为民请命、力主改革的担当精神,这些都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例无不证明着这样一个道理,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大德不明而后问题丛生,明德至善而后方可善治。领导干部如果能以史为鉴,从古代圣贤“仁者爱人、报国为民”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坚持修身立德,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就一定能成为践行党的宗旨的好干部、亲民爱民的好公仆。

以“正己修身”的境界守公德。正己修身才能正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只有常怀律己之心,恪守职业道德,坚守社会公德,才能将他律变自律,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从正己修身做起,知敬畏、守纪律、讲规矩,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管住对权力的贪欲,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纵观我国历史,“正己修身”备受古人推崇。春秋时期的子罕,面对献上来的宝玉,坚决不收,“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如果我收了玉,咱俩都失去了宝”,于是有了子罕弗受玉的美传;东汉末年的贤臣刘宠,公正廉洁,奉调离职时,面对五六位老人代表百姓送来的钱币,多次谢绝未果,只好收取了每人一文钱,后抛入江中以明其志,于是有了钱清江的美名;三国时期东吴的陆绩任期届满,两手空空返乡,为防止风大浪急行船不稳,不得不以重石压舱,留下廉石的美誉,这些廉政典范留下的美谈,犹如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也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提供了借鉴。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修身正己,主动涵养公德,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提高政德水平。

以慎独、慎微、慎初的操守严私德。私德即个人品德。从中纪委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违反生活纪律,生活奢侈、作风糜烂,贪图享乐、挥霍浪费,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领导干部放松了对私德的要求,失去了政德底线。私德绝非小事,严私德才能防微杜渐,修好政德。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以慎独、慎微、慎初的操守严私德。

慎独,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于心,代表着一种胸怀坦荡、表里如一的品德;慎微,是指小事小节也不放松,就像古人讲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反映了一种洁身自好、一以贯之的操守;慎初,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体现了一种严于律己、坚守底线的情怀。无论是宋代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的自勉,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自觉自律,还是清代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警,都彰显了慎独自律、慎微自警、慎初自省的重要意义。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慎独修炼自我,以慎微常鸣警钟,以慎初反躬自省,谨防溃堤之蚁穴,不开贪欲之先河,坚持防患于未然,在严私德中提高党性修养。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前进。将道德修养之根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肥沃土壤之中,政德之花就会永不凋谢。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