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中国制造需要“新工科”

2017-05-23 10:00: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蔡晓辉

最近,“新工科”火了起来。2月份,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随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此后,关于“新工科”的讨论不仅在高校展开,也成为企业的热点话题。(据《工人日报》5月19日报道)

“复旦共识”提出,要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虽然目前尚没有对“新工科”更为细化的专业界定,但“新工科”显然是相对“老工科”而言的:“老工科”主要与传统工业相对应,而“新工科”主要与新兴产业相对应,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背景下兴起的工科专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战略。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国两年前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在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我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从实际来看,这样的工程教育规模尚不足以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这样的突出问题,反映在高校教学实际中,就是“一些已经淘汰的东西,学校还在讲,还在考,还在用”;反映在制造业的生产实际中,就是企业常常感到人才“不够吃”,或者对传统工程教育“生产”出的人才“吃着不合口味”。

这样一种状况,反映了高校工程教育与先进制造业在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错配”。解决这种供需错配的矛盾,亟须在高校工程教育中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大力发展“新工科”,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才能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学科支撑和人才支撑。

教育部网站在“复旦共识”后面列出了一份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与会高校名单,30所与会高校,囊括了北大、清华等众多“985”高校。工程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互相支撑,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后,那就拖了产业的后腿。”“中国制造2025”已经为高校工程教育提出了人才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未来需求进行专业改革,高校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