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内地与香港推进保险监管联动

2017-05-25 11:08: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任国省)从去年开始,“到香港买保险”成了一件时髦的事。不少市民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与香港保险代理人取得联系,甚至亲赴香港买美金保险,各种“香港保险攻略”也充斥于网络论坛。但香港买保险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面临的风险和后遗症也不少。为此,保监会曾发出“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

不过,以后去香港买保险有望更加方便和安全。5月16日,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北京会见香港保险监理处专员梁志仁,并签署《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险业监督关于开展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等效评估工作的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双方正式启动偿付能力监管等效评估工作,以实现监管制度等效互认,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促进两地保险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和融合。

两地保险将进一步融合

根据《框架协议》,双方签署协议即视为香港方面向保监会提出等效评估正式申请,接受保监会对其进行“偿二代”(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等效评估;同时进入框架协议过渡期,双方承诺给予对方过渡性优待,即承认对方的偿付能力监管效能与己方等同或相近。

据了解,内地保险业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始建于2003年。由于该标准体系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监管需要,保监会于2012年启动了“偿二代”建设工作,计划用3到5年建设起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包括定量监管、定性监管和市场约束。

“随着内地和香港经济快速发展,两地贸易和金融保险服务业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陈文辉表示,“偿二代”建成并实施以来,获得广泛赞誉,成为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监管模式;香港也正在积极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制度改革,两地保险监管正相向而行。《框架协议》有利于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提升监管效能和市场效率,促进两地保险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和融合;并有助于双方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增进共识、加强协调,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为两地保险业争取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

香港保险业监理专员梁志仁表示,两地实现偿付能力等效互认,将增进两地保险业共同发展和业务往来,为两地保险业带来新机遇。香港方面将根据框架协议,积极配合保监会对香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等效评估工作。

保监会透露,下一步将尽快启动对香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等效评估工作,并出台在监管等效基础上对香港保险业的优待政策。

买保险不要跟风

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保险业有效业务同比增长26.1%,新单业务同比增长41.3%。2016年内地人士到香港的新增投保保费金额比2015年翻了一番,超过700亿港元,而这个数字在2014年仅仅是44亿港元。

内地客户购买境外保险超乎寻常的热,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2016年4月份,保监会就曾发出过“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明确指出了赴港购买保险的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外汇政策风险、收益风险、退保风险等等。首先,投保香港保险存在法律风险。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同时,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

半年后,银联国际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强调境内银联卡在境外刷卡买保险必须合规使用:境内居民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可以使用银联卡支付,但其他保险项目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严格落实外汇政策规定的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不超过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币的消费金额限制;强化境外收单机构对保险类商户管理要求等。之后,外汇管理局出台加强个人购汇管理规定:境内个人办理购汇时,限制境外购买保险。

但即使如此,依然有人想要“翻山越岭”去香港买保险。《框架协议》对这些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其实去香港买保险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跟风购买。保险还是要根据需求而定,不要为了买保险而买保险,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一位业内人士提醒。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