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坛观察】互联网时代,作家何为

2017-05-26 09:18: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周思明

置身浮躁的互联网时代,作家何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有网友戏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灭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砸其电视……其实这倒也不必,毕竟网络、手机还是能给作家们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当然,作家创作的源泉,最根本的还是生活,还是人类喜怒哀乐、哭笑血泪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时代的发展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期,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东西变得无节操、无下限,甚至无底线。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者、书写者,作家到底该写些什么?该如何做一名作家?也许答案有一千个。我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作家应该是有定数的。从写作范畴上说,有的作家适合写乡土一类的作品,有的适合写医院或学校生活,也有的擅长写底层文学作品。但是从写作的终极目标而言,每一个作家在写作时都应该心存高远,不要把作品写成杯水风波的小玩意。身为作家,要有一种身份的自觉,千万不要自轻自贱,以至于把自己当成金钱的奴仆、市场的囚徒。下笔之前,最好先把心和手洗净,这是每个作家应当追求的。

然而,文学创作的浮躁之风虽遭批评,但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愈演愈烈。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例,从纸质到网络,每年出版好几千部。我们真应该把写作速度降下来,初稿写完,不妨放一放,冷一冷,俗话说“慢工出细活”。风格不必太趋时,也不要为了争夺眼球而将作品弄得太怪异,还是要追求有真意,注意精神和气韵。作家写作,不能没有仰望天空的目光和视野,不能为了刷存在感而把自己当成快餐文化的制造者。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何以具有长久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修辞立其诚”,实实在在地把一些事情说出来,有思想,讲艺术。

在互联网时代,作家需要沉下心来深入生活,熟悉百姓的生存方式。往乡下、企业、兵营、学校等地跑素材时,不管你有没有名气,都不要矫情,不要想着有没有人接待你,就自己一个人“悄悄地进去”,少一点应酬或者干脆回避应酬,才能更好地静下心来搞文学创作。诚如作家贾平凹所说:“这些年,我把每部长篇写完就下去,基本上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我愿意住在哪儿就是哪儿,愿意看什么就是什么,碰到什么就吃什么,又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乡那种状况。我觉得特别好,确实收获特别大。能看到好多东西,能听到好多东西。”当然,除了深入基层了解生活,作家最好也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走走,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出国见识一下,了解中外现代大都市最时尚最前沿的事物,让视野更为开阔。如此,方能了解整个社会,尤其是转型时期中国的真实社会状况。

身为作家,一定要有悲悯情怀、忧患意识。中国农村有句话,说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换言之,基层老百姓的日子,每一天都不见得好过,每一天都会有它的难处、苦处,但即使日子再难再苦,还得要过下去,还得要活下去,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人这一生,本来就是矛盾的。生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何在?别说一般的老百姓不清楚,作家和知识分子也未必清楚。文学,可以带领我们去文本的世界里寻找答案。

中国民间有个通俗的说法:“铁在砧上打,刀在石上磨。”说得文雅一点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家,只有经历诸多磨难的击打,方才能够像路遥、陈忠实那样,写出可堪载入史册的精品力作,成就为人民代言、为百姓写作的伟业。中国作家应时时刻刻以此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则“高原”可见,“高峰”有望。

责任编辑:秦秋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