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邢台:华北最古老的城市

2017-06-08 10:08: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邢台:华北最古老的城市

达活泉公园为河北省市内最大公园。北宋咸平年间,邢州刺史柳开浚在此建亭植柳,遂使之成为一郡之胜。黄涛 李海波摄

□王艺

阅读提示

这里,地处太行山东麓,古黄河下游,曾因水源丰盈、气候宜人,成为人类早期聚居生息之地。

这里,曾是3500年前商朝第十四任君主的都城,并因此成为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

这里,层层叠压的夯土、灰坑,直接记录了古城历经秦、汉、唐、明多个时期的信息,被史学界誉为黄河以北地区“第一城”。

这,就是古城邢台。

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

今天,矗立在邢台市开元寺公园东北角的古城墙遗址,已经经历了2000多个春秋。2015年9月,这堵古墙看到了马路对面“新邻居”的地基上开始有挖掘机在往来忙碌——2019年,邢台博物馆将建成并初步对外开放,与开元古寺隔路相伴,与古城墙遗址共沐风雨。

建成后的邢台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将达7.8万平方米,商王祖乙之都、邢侯国、邢窑白瓷、南宫石造像、郭守敬、刘秉忠、红色文化等邢台独特文化元素届时将在这里向世人集中展示。

站在这里环顾四周,邢台有着和其他现代城市一样的气息,柏油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古寺、古墙以及未来在博物馆中展示的一件件物品,却用凝固其中的记忆,展现了古城邢台长达3500年的独特时光刻度。

沿时间的长河向上追溯,邢台最初的源头在哪里?

“邢台文明的发展史和中华文明是同步的。”年近九旬的“邢文化”概念提出者、邢台历史文化研究带头人翁振军说。

关于邢台建城历史的起点,最早的文献记载定格在了3500年前商朝第十四任君主祖乙那一页。《竹书纪年》记载:“甲辰九圯,祖乙徒都于邢。”《史记》中,也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

邢,是邢台最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当时被称作“井”。“公元前17世纪,西方姜姓井族顺河水东移,迁徙到冀南的时候,以族名命地为‘井’。”邢台市方志办主任孟朋文介绍,邢地土肥水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邢人凿井筑邑,后来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就成为“邢”字的起源。

祖乙是商朝的第十四任君主。商王朝建立后,由于洪水为灾,自汤至阳甲之弟盘庚为王时,曾经五次迁都。祖乙即位之初,正当王都相地发生大洪灾。为远避洪水,他派人在全国各地选址,最终才决定在水源丰盈、气候宜人的邢地安都。

祖乙迁邢的次年,邢地遭山洪冲击。祖乙率领商王室贵族再次作小范围近距离迁徙,并于5年之后,大兴土木建城。这是邢台辖域有史以来首座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王朝城邑规模的城市。

在邢定都后,祖乙以这里为基地,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被后世称为“中兴之王”,从而也揭开了邢襄文明的序幕。

“邢台历史悠久,但早期相关的文献记载很少。”翁振军说,关于商代都城“邢”是否就在今邢台市,历史上曾一直存在争议。

贯通今天邢台市城区东西的中兴路,是城市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路旁有不太引人瞩目的邢台市粮库,很少有人知道,正是粮库院内的曹演庄遗址,长久地埋藏了与文献记载相呼应的历史信息。

1956年,邢台市在曹演庄兴建邢台市粮库时,在工地现场发现了大量古物。国家和省联合考古队对此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发掘,发掘面积达2535平方米。据参与发掘工作的人员回忆,当时出土完整的或可复原的器物能够装一车皮。

该遗址包含两个时期的文物堆积,第一层为战国文化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为商文化层。从遗址出土文物判断,属商代文化早期,早于殷墟文化,与祖乙迁邢的年代大体相当,是探索祖乙迁邢地理位置的重要考古依据。

1989年秋,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邢台召开。著名学者傅振伦,著名考古学家、先商之源研究者邹衡等31位历史专家到会,对邢台市多个殷商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和探讨,并于会后达成一致——“邢台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秦文化的源头之一。”很快,新华社一篇题为《专家论定邢台是中国商代古都》的消息,见诸全国各大媒体。

梳理周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后,专家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邢台是华北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

邢台:华北最古老的城市

邢台塔林,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拍摄1935年。邢台市方志办提供

从邢国都城到建平大城

继商朝建都之后,邢台在西周和十六国时期又迎来两次建设高潮。

西周第一代邢侯姬苴,是周公的第四个儿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姬苴为邢侯,由召公占卜封地位置。邢国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周早期分封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在邢台市相继出土的用牛肩胛骨制成的刻辞卜骨残片、战国时期的陶量和西周时期邢国公室墓地,为寻找古邢国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刻辞卜骨残片,也是河北省出土的第一版带字西周甲骨。经古文字专家解译,认为这是邢国在都城选址进行占卜祭祀时留下的记录。

而出土陶量的底部有一个印章痕迹,清楚地显示是一个古代的“邢”字,这也是首次在邢台市本地出土“邢”字器,是古邢城的直接证据。

史料记载、重要文物、出土墓地相互印证,那么,邢国城址究竟在哪里?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台鹿城岗遗址榜上有名。

鹿城岗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北10公里处的达活泉办事处元庄村北。遗址随地形而建,城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北约640米,东西约700米,地面仍保留有高大的夯土城墙,最高处距地面约6米,现存城墙有明显夯痕。

在附近居住的邢台市文史专家李振旭,对这座2005年发现的古城址十分熟悉。据介绍,经过专家实地探查和省文物考古队发掘,初步认定这里是战国时期一座中等规模的古城,而从近年来当地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判断,鹿城岗遗址很可能与西周邢国都城有关系。

秦、汉两代,邢台一带的经济文化已有所发展。虽然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但就局部而言,由于石勒的开拓和后赵的建立,邢台城却获得了一次振兴的机会。

公元319年,石勒在邢台称王定都,建立了后赵政权,称襄国。如今邢台人所说的“邢襄大地”,就出自于此。

这座都城四周有四个子城拱卫,以年号称做“建平大城”。石勒引达活泉水周流城内,城开四门,以北苑作为襄国大市,历经十八年筑建才完工。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因其城墙可卧牛,故又称“卧牛城”。

石勒还在城内修建了建德宫、建德后殿、徵文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后六宫、百尺楼、崇训宫、社稷坛,以及宗庙、挈壶署、藏冰室等宫室,并建有太学及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10余所学校。当时城内人口达70余万,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石勒统治疆域之辽阔,与曹魏不相上下,这在邢台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邢台:华北最古老的城市

清末建成的顺德府火车站 邢台市方志办提供

古城纵轴线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自后赵灭亡之后,襄国城一带又陷入混乱状态,直到隋代在邢台复设襄国郡,后改名邢州,后又复改邢州为襄国郡。唐宋时期的邢州城是州、郡、县的治所。当时邢州城内经济繁荣,店铺酒肆林立,在城东北有官办大寺邢州开元寺,西北有华池兰若(天宁寺),在内轴线上还有龙兴道观。邢瓷“类银”“类雪”,在唐代颇具盛名,“天下无贵贱而通之”。北宋时期,这里则是著名的军事重镇之一。

但邢台历史发展最重要的节点,是元朝。

金元之交,由于战争破坏、当地官员不善治理,华北地区陷入混乱局面,“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元代,在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州大臣的倡导下,忽必烈试治于邢。在选拔真定张耕、洺水刘肃为正副安抚使之后,通过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邢台很快“老幼熙熙,遽为乐郡”,史称“邢州大治”。

为此,忽必烈特取《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升邢为顺德府,直接隶属中书省。

邢州改为顺德府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年轻的郭守敬,参与了桥梁的勘测修建。元代大文豪元好问路过此地,还专门提笔写下了《邢州新石桥记》一文。

这一时期,邢台城内出现了大开元寺、净土寺、天宁寺三大佛教寺院;龙兴观、通真观、城隍庙三大道教庙观;邢台县文庙、顺德府文庙、武庙等儒家建筑。在府城中心,则以清风楼为城市景观地标,与其后的顺德衙,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建筑群组。“顺德十二景”中的“郡楼远眺”“古刹春游”“达活龙湫”等著名景致至今流传。

“达活龙湫”,即达活泉,是邢台地下泉群中的重要泉眼。历史上泉水如银如玉,喷涌不息。

在这座上古时期因“土肥水丰,百泉竞流”而建城并得名的城市,历代建设者都善于利用邢台周边的水系和文化环境建设园林景观,达活园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片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的园林景观,由当时的邢州刺史柳开浚建亭植柳而来,“七十二河涵水灵,广源流伏涌郊垌。潭开五亩玻璃镜,林绕千山翡翠萍……”成为一郡之胜。后来成为世界著名大科学家的郭守敬也曾在此引泉筑渠,以通舟楫,灌田园。

如今,这里经过修缮扩建,已成为河北省最大的市内公园。

到了明代,顺德府城池经历了多次增建和重修,并由原本的土筑升级为砖石结构。在万历十年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建后,顺德府城“石基高1丈,厚5尺,周长13里20丈”,城垣之上共建有城门楼、奎星楼、箭楼、角楼27座,可以通行的瓮城门每门三重共12道。

据翁振军介绍,邢台古城墙的地上残存遗址,目前至少还有7处。这7处古城遗存,均为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古建筑。

2005年,市文物管理处对旧城墙东南隅20米城墙进行发掘勘探,结论是,此段城墙至少不晚于汉代。层层叠压的夯土、灰坑,记述着古城历经秦、汉、唐、明多个时期的信息,证明了历史上邢台作为区域最高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脉相传。这也是史学界誉之为黄河以北地区“第一城”的重要原因。

至今,邢台城区仍保存着基本完整的古城纵轴线,两旁部分建于明清时期的古街巷,成片的古街区仍然存在,古城街网依稀可见。这条南北轴线包括7道街:北长街、南长街、府前东街、府前南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从北关村至南头村,通长3公里。

在这条古城中轴线上,曾经留下许多历史学家的脚步。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生前曾来到邢台,对纵轴线及其两侧民居保存之完整大加赞赏,他说,一个市级城市的闹市区,居然能基本完整地保留这么长的一段古街路,在全国实属少见。

邢台别称趣话

邢台,曾以多种行政名称出现在历史上,主要为邢、襄都、信都、邢州、顺德,趣话最多的,却是它的别名“卧牛城”。

据史料记载,邢台城经后赵皇帝石勒扩修,北宋时又进行重修,“城墙周九里十三步,阔六步,上可卧牛,故俗称卧牛城”。

关于“卧牛城”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邢台一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当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时,看到一头神牛,头南尾北,席地而卧。在古代,牛是丰收吉祥的象征。于是人们便在神牛卧过的地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城镇。人们因此亲昵地称自己的城镇为“卧牛城”。

另一则传说则是讲远古时期,有一对年轻夫妇来到邢台,见古邢地山清水秀,沃野无边,就在这里伐木筑屋居住下来。他们披星戴月辛勤劳作感动了天帝,天帝降神牛帮助他们耕种,从此生产日盛,人丁繁衍,逐渐形成城镇。之后,山洪暴发,洪水多次逼城,神牛便卧在城头,水涨城高,百姓因此免遭水灾,遂以卧牛命名。

在历史记载中,邢台也和牛有很深的渊源。在周朝,牛一直是专用国祭祭品,非常珍贵。邢国因水草丰美、气候适宜而受命养牛,等于代管国宝,无形中提高了邢国的地位,也因此留下了牛城之城的源头。

如今,纵观整个邢台城区,其大致框架酷似一头面南尾北的“卧牛”,老城区的主干道路是其骨架,古城墙、围寨河、牛尾河等是组成牛形的轮廓。

除轮廓像牛,市内许多以“牛”来命名的街、路、村,其地名的位置和牛的器官部位也基本吻合。这是历史和民俗难得的巧合,也是邢台独有的牛的图腾文化、仿生文化,为邢台古城增添无限神韵。

如牛头部位是南头村,牛角部位是东牛角、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牛身由护城墙和护城河构成。城内原有四个水坑,称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马市水坑、靛市水坑,传说是卧牛的四个蹄印。牛胃的部位是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泊(韩家坑、王冒坑)。肠道脉络部位是南长(肠)街、北长(肠)街。

至今,这其中的许多地名仍在沿用,而拴牛橛、饮牛井、牛右后蹄等地名因城市改造已不存。

顺德,是邢台历史上另一个常用的名字。据专家统计,在历史上,邢州和顺德交替使用,“邢州”总共使用了约669年,“顺德”则使用了约649年,同为邢台历史上的主体名称。直到民国初废府留县,顺德这个名字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45年邢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邢台市,先后属邢台、邯郸专区和邢台地区,1984年升为省辖市,1993年地市合并为邢台市。这就是今天的邢台市。

文/王艺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