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秦皇岛农民张鹤珊:守护长城三十九载

2017-06-11 08:59: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保护好长城是张鹤珊此生最大的心愿。

5月22日中午,烈日灼人,在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村口,一个面庞黝黑的老汉向我们招手。他身上印着“长城保护”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见到我们开口就说:“下午,带你们看长城去!”

张鹤珊是中国长城学会的首位农民会员。

他就是张鹤珊,62岁,城子峪村村民,从1978年起开始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已有39个年头,有人叫他长城专家,有人称他长城“活地图”,实际上,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长城保护员。

张鹤珊将一些散落的城砖放回长城上,像这样的城砖他已不知捡回来多少块。

出生在长城脚下的张鹤珊从小听老人讲长城的故事,这里到处都是他儿时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记忆,张鹤珊说,30多年前他看到长城被损毁,便萌生了保护长城的念头。

张鹤珊对长城的损毁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那时起,张鹤珊登上了村外的长城,一块块青灰色的砖被重新搬回到城墙上,四散的垃圾被带下山,“到此一游”的字迹也被他想方设法地擦掉……

张鹤珊就这样每天在长城上来回巡视,39年,他在长城上步行的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光是胶鞋就穿坏了200多双。

张鹤珊在儿子的帮助下把长城图片存入电脑,现在他的儿子帮他分担了很多保护工作。

冬天,踏雪上山,他曾从山梁上滚落到山沟里;夏天,荆棘在身上划过,火辣辣地疼。他遇上过碗口粗的大蛇,足有3米长。蛇走了,他又碰到马蜂窝,脸被蛰得像馒头,眼睛肿成一条缝……

有些地段的长城坡度很大,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但张鹤珊走起来却如履平地。

在张鹤珊自己看来,这些艰辛都不算什么,最让他难受的是乡亲们的不理解。“他们都叫我闲事篓子!”因为到长城上放羊、翻蝎子、挖药材是当地村民主要的副业,张鹤珊保护长城无疑是断了村民的财路,所以附近几个村的乡亲没少戳他脊梁骨。

曾经有一次,几个撬砖挖药材的人为了“修理”他,在巡护的路上放了几个抓野兔的“铁套子”。毫不知情的老张被“铁套子”绊了个大跟头,左脚腕被勒得鲜血淋漓,差点骨折。

近几年长城上的游客越来越多,张鹤珊对此很纠结,既高兴给村民带来了收益,又担心会对长城带来新的损害。

那时,张鹤珊把大量时间花在巡护长城上,耽误了农活,家里生活困难。闺女要上高中时,他卖掉了家里的粮食和老母猪,但学费还差200元钱。他走东家串西家,人家都不肯相助,等他一出门对方就说:“天天守着城楼子,就像是他家的一样,管城楼子要钱去呗!”

“长城不是我家的,但谁要动它一块砖也不成!”尽管阻力重重,张鹤珊却从未退却。1997年,张鹤珊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的首位农民会员。2003年,秦皇岛市首创“长城保护员”机制。作为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负责董家口至平顶峪约10公里的长城巡视。2007年,张鹤珊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优秀文物保护员”。

现在,生态风貌完好的古长城被开发成景区,四方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眼前的好日子让他们逐渐理解了张鹤珊的初衷。

一把防身镰刀、一只装垃圾的编织袋,张鹤珊从年轻小伙儿变成了“老张头”。岁月让他对长城的感情越来越浓,崎岖的山路上,他的脚步坚定而又执著。 记者赵杰摄影报道

链接

2017年是长城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30周年。截至2016年9月,全国各地聘请长城保护员4650名,覆盖长城沿线全部省份。2003年,秦皇岛市首创“长城保护员”机制,请有保护长城积极性的农民分段进行巡护,政府给予补贴。目前,秦皇岛市已建立起完备的市县乡村四级长城保护网。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