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华北油田第一采油厂黄京生:变废为宝的“发明家”

2017-06-13 11:15: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图为黄京生正在创新工作室工作。杜 慧摄

□王雅楠 杜慧

在华北油田,提起黄京生,没有人不知道他变废为宝的故事,他所工作的第一采油厂西柳联合站也被命名为“黄京生站”。6月初,笔者慕名来到这里,大门口悬挂的银色标牌“黄京生站”非常醒目,然而四周平静的麦田,使人感觉也没什么稀奇。可走进小站,犹如来到了世外桃源:美丽的荷花,清亮的集水池,整洁的维修房,别致的文化长廊,不由得让人感叹,在这样有情调的小站里工作真幸福!

这一切都是站长黄京生的杰作,他用最朴素的感情把单位当成家一样经营,用50多项合理化建议和80多项创新项目,为联合站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创效400多万元,他就像流淌在输油管中的一滴原油,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小站里有个开满荷花的集水池

小站中央,是一个开着美丽荷花的池塘,池中悠然游着锦鲤,让人感觉整个小站生机盎然。实际上,这个池塘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它真正的功能是站内产出水回收池。

黄京生的老搭档站党支部书记张萍告诉笔者,站内雨水和注水泵回水排到站外,进入农田,老乡不愿意,堵在站门口。在站内排放,环保部门不允许。这可怎么办呢?这里原本是个大草坪。黄京生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将这个地方充分利用起来。他和工友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建集水池来解决产出水无法外排的问题。将产出水过滤后排入集水池中,并在池中种荷花,利用藕荷的过滤作用改善水质,再养上锦鲤来监测水质。想法出来后经过反复试验,过滤后的产出水能够养活植物,接下来他们就动手干了起来,于是有了这个开满荷花的集水池。老黄说:“我们种上荷花、养上鱼,美化了环境,愉悦了心情,站内产出水得到了有效利用。”

不仅如此,荷花池的周围是一块块整齐的菜地,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专属菜地。员工们用食堂剩的饭菜喂鸡鸭,鸡鸭的粪便又可作花草、蔬菜肥料,集水池内的水可以用来浇菜地,形成了绿色循环的生态链。员工们在紧张单调的工作之余享受到田园耕作和养殖的乐趣。“工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工作快乐了,生活才能快乐;周围的人快乐了,自己才能快乐。”黄京生笑着说。

不起眼的“破烂”在他手里都变成了宝

“我父亲是机械厂的工人,受父亲影响,从小我就是一个机械迷,玩具买回家第一时间就被我给拆了,家里的电器也都被拆开过。”黄京生笑着说,“我爸经常说我是败家孩子,可我就是控制不住,对新鲜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小到一颗螺丝,大到注采输设备,没有黄京生玩不转的。同事们给黄京生起了一个外号“黄老抠儿”,在站上就没有浪费的东西,黄京生时不时就拣些“破烂”回来,一有时间就带着站上的员工,把站上、家里收集来的废旧设备、电器等进行拆解分类,以备应急使用。不起眼的“破烂”,关键时就会有大用途。有一次西柳采油二站油井上的阀门坏了,需要换一个阀杆,站上没有,联系厂家也没有,因为设备太老停产了。于是他们的站长跑来找黄京生:“老黄,你这里的零件多,赶紧帮我找找有没有这个型号的阀杆?”“我一找还真有,半小时就恢复了生产。”黄京生说,“现在,兄弟单位缺了啥零件,都会来找我们,有啥不要的东西也都往我这里送,我们站成了名副其实的‘宝贝回收站’。在我们站,不比谁的设备新,而是比谁的设备运行时间长,谁的维修保养费用少,谁的设备耗能低,谁的生产成本省。这和居家过日子是一样的!”

黄京生介绍,他所在的站负责整个西柳作业区的油样化验,一天至少要做80个样,原先利用的是系统清水来降温,化验时水压不稳定,常温下水中的微生物由于光合作用在冷凝管中容易长青苔,这个仪器清洗难度大,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冷凝管破裂,别小看这冷凝管,换一套就要700块钱,还耽误工作。他就找来废旧的空调压缩机,装了一台循环冷却水装置,这个设备体积小、用水少,压力稳定,水温低,解决了长青苔的问题,并且可以循环用水,每年可以节约水4800立方米。

“我并不是什么发明家,大家太抬举我了,我只是遇到了问题就想解决一下。”黄京生谦虚地说道。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