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2017-06-18 07:52: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夕阳下,圈头村的乐手乘船在淀上练习古曲,悠扬的音乐在芦苇荡间久久回荡,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夏荷亭亭,芦苇摇荡,笙管悠扬,夕阳为水面镀上一抹金黄。一只小木船悠悠地浮在白洋淀里,三个脸庞还有些青涩的乐手,操着乐器,熟稔地吹奏着古老的乐曲。淀里的金波也似泠泠作响,为这古乐里叙说的故事而咏唱。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14岁的夏伟业学习吹笙两年了,正是有这样一批孩子对圈头村古乐情有独钟,才让古老的乐曲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或雄浑粗犷,抑或哀而不伤。6月5日,三个来自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的年轻乐手在船上的古乐演奏,牢牢吸引了过往人们的目光。这经过近四百年积淀的水乡古韵,穿越时空的阻隔,仍能给予人们心田的滋养。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夕阳打在演奏者敲响的云锣上,映出长长的影子,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29岁的张淼是三个乐手中的最长者,另外二人是他的学生,他们都是圈头村音乐会的乐手。“我培养了20多个十几岁的乐手,出会时,看到他们稚嫩的小手捧着笙管认真地吹奏,我就感到非常骄傲。”张淼的语气中既有欣慰,也蕴含着道不明的情愫。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圈头村音乐会吸引了八方来客。

圈头村音乐会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白洋淀远近闻名。其起源于明末清初,敬奉扁鹊为药王,对中国历代名医极为推崇,音乐会的诞生就是为祭祀、祈福。

历史的光环下,圈头村音乐会历代乐手口耳相传,绝学代有人继。如今,在会长陈万民的带领下,该音乐会发展到100余人,十几名主力能够演奏流传下来的全部40首工尺谱古乐曲。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90岁高龄的夏赶会老人是圈头村音乐会中的老乐手,每次演奏他都会风雨无阻地到场,从他专注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老人对古老乐曲的痴迷和眷恋。

这其中,最年长者是90岁高龄的夏赶会。农历四月二十一的圈头村庙会上,在药王庙前,场面宏大的音乐会吸引了八方来客。满棚坐着20位吹奏者和打击乐手,这种大场面谓之“棚乐”。夏赶会老人极为认真地敲打着铙钹,“一辈子干这行,前辈传下来的谱子,一个字儿都不能差。”老人神情沉静,似沉浸在乐曲的故事中。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参加演奏30多年的温国安,依然激情四溢。

“稍有惋惜的是,我教的好几个学生马上初中毕业,也即将离开音乐会,再培养新手,需要花更大的心血。”张淼幽叹道。

在省民俗摄影协会主席贾克看来,除了老乐手的老去或离去、年轻人兴趣的衰减等因素外,在“互联网+”的时代,古乐需求环境的减弱,让其传承正失去土壤。好在,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引起多方高度关注,如何拯救民俗文化,应在着重思考之列。

缭绕在白洋淀芦苇荡的古老音乐

古老的乐曲吸引了村里众多孩子的目光。

文武齐备的“棚乐”演奏确为震撼。文场笙、管、云锣、笛,武场鼓、镲、铙、板、铛。一时间,祭祀乐的沉郁凄艳,宫廷乐的华美恢弘,穿过喧嚣的街市,飘荡到环村的淀里,亲吻着亘古的淀水,缭绕氤氲在数百年相伴的芦苇荡里。  记者贾恒 张伟亚 田明摄影报道

链接

据了解, 雄安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项,分别为圈头村音乐会、雄县古乐、鹰爪翻子拳,此外还有省级非遗15项。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