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把“张杂谷”播种在非洲大地

2017-06-20 10:03: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章彦俊与尼日利亚瓦瑞农场员工一起研究谷子生长情况 。

燕赵都市报驻张家口记者刘雅静 通讯员 院玉顺 尹辉

章彦俊,曾经是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在援非的近4年中,作为尼日利亚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种子业务部主管、瓦瑞农场场长,他在那儿每年推广种植张杂谷、高粱、水稻示范面积达2万亩,生产种子共6000吨,预计2018年可建起5000至8000亩张杂谷示范田,完成300至400吨制种,给当地百姓带去福祉。“牵手中非友谊,成就人生梦想,壮志技术援外,奉献为国争光。”这是他的“援非感言”。

开启异域科研生活

章彦俊,今年51岁,1987年毕业于原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到下花园区农委工作,从2000年起,开始在下花园区推广种植“张杂谷”。2007年,下花园区的“张杂谷”创出亩产810公斤的世界纪录。2012年,下花园区种植“张杂谷”面积达到了2.2万亩。

随着“张杂谷”获得国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肯定,向非洲推广杂交谷子项目上升为国家计划。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家口市农科院从2008年开始派专家到尼日利亚等国试种杂交谷子。有着丰富经验的章彦俊,成了张市第二批派往尼日利亚推广种植“张杂谷”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

2013年9月,章彦俊到达尼日利亚瓦瑞农场,开启他为期5年的推广杂交谷子的异域生活。刚去尼日利亚时,人生地不熟,饮食差异,水土不服,再加上语言不通,章彦俊很不习惯。没有电,他只能靠每天中午和晚上的定点发电维持生活用电,想和外界联系只能开车到镇里打电话,更别提网络了。听不懂当地语言,要靠手势和当地人的翻译才慢慢领会他们说的话。

“尼日利亚的医疗条件差,30多个村子总共才有三个医生四个护士,刚到的第一年里,我就得了四次痢疾,每次都是给点小药,硬挺过来。”章彦俊说起这些十分感慨。

他们对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并把带去的18个张杂谷品种,每个品种进行1平方米的种植,等到第二季再从适应的品种里筛选出更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我们刚开始到那儿每天干的活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章彦俊笑着说,我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翻土、施肥、灌溉……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一天都充实而忙碌。

艰辛付出获得累累硕果

针对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章彦俊和同事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采用不同的农业用水方式,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面对当地耕地资源退化,他们通过培训宣传,促进了群众用地观念的转变,在当地形成了对土地资源保护的共识,逐步树立以秸秆还田、休耕压青的农业种植观念;当地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他们就定期为当地农民和农场雇员讲解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农业病虫害防护措施,加强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发优良品种育种和先进栽培种植技术,同时他们每年还对水稻原种进行提纯复壮工作,与当地农民形成“企业+农户”的种植模式,把当地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在尼日利亚的近4年中,章彦俊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种植结构,逐步实现瓦瑞农场由粮食生产向种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手把手地教农民杂交谷子的种植及管理,实现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场提供种子、化肥及技术,全程监督种子生产过程,按高于市场价格的20%-30%回收,从而形成种子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为了让当地农民看到机械化种植的好处,章彦俊所在的瓦瑞农场在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后都对所有的设备进行大修。生产期间适时将设备出租于重点示范户,按照农场的标准为种植示范户服务。同时,农场也定期给当地员工和农民培训农业农机操作技术,落实推广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牢固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

近4年来,通过章彦俊和同事们的努力,基本上筛选出适合非洲种植的6个谷子品种,在尼日利亚种植谷子示范面积达500多亩。同时还种植高粱示范面积达1500亩,选育出3个较好的品种,亩产由原来的200斤提升至350斤;种植水稻示范面积达18000亩,生产种子5500吨。“虽然杂交谷子在非洲的产量不如国内高,但前景仍然广阔。我们计划4年内继续翻番种植面积,研发更加适合非洲本土生长的谷子品种。预计2018年可建起5000至8000亩张杂谷示范田,完成300至400吨制种。”章彦俊信心满满。

援非路上脚步从未停歇

在章彦俊的家中,书柜里满满地摆放着他所获得的荣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荣誉称号及奖项,这些无不见证着章彦俊的辛勤付出。

“我能在异国他乡干好工作,离不开妻子的支持。”每每提及工作中的成绩来,章彦俊总忘不了对妻子表扬一番。

2015年,他们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被内蒙古大学录取。当孩子把这一消息告诉章彦俊时,他既高兴又内疚,高兴的是孩子考上了大学,内疚的是他为这个家付出太少了。

援非的近4年中,章彦俊每天坚持记日记、学英语,在他的日记里,有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但更多记录的是尼日利亚的气候、农作物长势和科研进展情况。“我要把技术留给非洲大地,让中国的谷子在非洲大地上茁壮成长。今年还要在尼日利亚重点推广小米如何吃,把小米做成主食,同时申报1个水稻新品种,2个高粱新品种……”在章彦俊的心里,他的援非计划从未停止。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