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濯水古镇

2017-06-23 15:21: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刘 萍

人生最珍贵的是时光,它如流水般易逝,不可追溯。如果有一处能够停驻时光之地,想必就是桃花源了。古代贤者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一处永存于精神世界的桃花源,时光在那里永恒不变,一切怡然幸福。但值得回味的是,寻到桃花源的向导是个武陵人,而古时的武陵在哪儿,人们却不得而知。

不久前,我有幸到现实中的武陵山区采风,见到了武陵山,见到了武陵山里土家人,竟让我与一直找寻的桃花源意外相逢了。

那就是隐匿于重庆武陵山深处的濯水古镇。时光仿佛凝结在古镇街道的青石板上,悬挂在参差耸立的土家吊脚楼里,绽放在男女老幼怡然自乐的笑靥中。它不进不退,不急不缓,刚刚好,就是你最想要的那些好时光,浮躁的心一下子变得安然而淡定。

初听濯水古镇的名字,耳边总是响起《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语句。想来那位唱和的渔人自是不会到过这里吧,倒是孔子关于沧浪歌的评述让我铭刻于心: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地。古老的濯水已经奔流了不知几千年,其自有清浊之时,中国哲学早已教会了华夏子孙们反思和自省精神。如今,摩肩接踵来古镇濯缨濯足的人,想濯去的恐怕都是世间的陈杂和心灵的浮躁。而与之相契合的便是古镇边阿蓬江上那座巍峨壮观的沧浪桥,桥身上雕刻繁缛的木制走廊和三层楼阁,绵延三百多米,号称亚洲第一。它建造之豪华奢侈,早已超出了我这位北方来客对桥的所有想象,而当地人更愿意叫它风雨廊桥,专门给出门在外、羁旅他乡的人们提供一处如家一般温暖的遮风挡雨之所。风雨廊桥上凝结的是濯水古镇与人为善的仁者之心,更是共享理念的一种集中体现。穿越百年风雨的廊桥写满的是友爱与帮助,如今走在风雨廊桥上的人们,满脸洋溢的都是幸福和安然。

走过沧浪桥,踏上古镇的青石板街道,岁月深处的回响带我走进历史云烟。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镇之一。在近代,古镇曾有四大家族,至今流传着“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的民谣,足见这四家在古镇历史上的分量。

“成以勤,节以俭,看檐翘廊回,珍藏两字传家宝;立于信,行于诚,任客来商往,通用一篇致富经。”悬挂在汪家大门的一副楹联,把汪家人的家风传承和生意经中的诚信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难怪后来,汪家成为了渝东一带响当当的商业巨头,除了三个榨油作坊以外,还涉足酿酒、烟墨、票号、钱庄、运输等行业。余家的光顺号大门上高挂着“光前裕后,立信开诚,百鼎精深欣济世;顺道应天,扶危解难,九芝馥郁巧回春”的对联,展现出余家与世无争、悬壶济世的自信。另外,龚家是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武林中人。樊家则开设义学,启蒙子孙,传承以俭养德、爱国爱家商儒并重的世风。一定是源于商业重镇的积淀,濯水古镇的主街正中间,至今仍屹立着一块刻有“天理良心”的石碑。据说该石碑刻于清光绪十四年,那是古镇商业文化深厚积淀的体现,更是历代古镇人执着秉承的老规矩、老理儿。在这里商品交易童叟无欺,在这里人们生活安闲自在,在这里邻里乐善好施、团结互助……这些早已渗透进了古镇人的骨子里、血液中,生生不息。

徜徉于古镇的老屋旧阁,时光在这里凝结停留;穿行于正在修复建设的仿古街巷中,历史在这里延续。我走进了古镇的岁月皱褶里,体味着古镇从未改变的市井风情,与它们对话,仿佛看到了先贤精魂们和后代子孙们还在坚守着古镇的“天理良心”。而把这些文化和精神传唱至今、留给后人的,恐怕离不开那方古镇后河戏台。雕梁画栋的戏楼,异常壮观。“千声犹荡土家韵,百载远惊巫峡云。”恍惚间,戏台上的古今大戏又开场了,唱戏人自然是濯水古镇人,看戏的则是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商旅,那“半台锣鼓半台戏”的乡音乡情,唱和着濯水人心中的希冀,演绎着古镇的传奇。我已深深沉醉于濯水古镇的清越佳音里,久久无法醒来。

吾心安处是吾乡。濯水古镇,虽不是我的故乡,但是,我在这里,看见了山,望见了水,走进那些古老的院落、商号,那颗寄寓满满乡愁的心,便安然于此了。

责任编辑:武曼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