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承德大学生毕业回乡当老师 心系学生对己吝啬

2017-06-28 10:38: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80后,大学毕业后为陪伴孤身一人在家种地的母亲,选择回乡当了一名教学点的特岗教师。6年清贫的教师生涯不仅没有让他动摇,反而坚定了他扎根乡村、服务家乡父老的理想,他相信自己的坚守会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美好、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6月19日14时,记者赶到平泉小寺沟镇苏子沟村小学时还没有上课,陆续有家长来送孩子,走进静悄悄的校园,记者见到了正在薅草的刘志付老师,黑红的脸上满是汗水,说起话来还有点羞涩。

几名正在搞卫生的二年级女生告诉记者:“刘老师可好了,经常陪着我们做游戏,他的毽子踢得特别好,能从前面踢到背后再踢回来……”

刘志付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放弃考研

回家乡当特岗教师

2011年8月29日,阔别苏子沟小学11年的刘志付以特岗教师的身份又回到了母校,迎接他的还是当年教他的,现已届花甲的三位老师,熟悉的校园、熟悉的教室,当年自己坐过的长条课桌、长条板凳还在,只是更加陈旧了……

2007年,19岁的刘志付从平泉县蒙古族高级中学毕业,报考了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毕节学院,之所以选择远离家乡的这所大专,一是想锻炼自己,二是因为那儿的学费比较低,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刻苦,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校刊当编辑不仅锻炼了文笔,还学会了摄影、录像,并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同时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2009年他顺利考入了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在大三时考取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

本想继续深造考研的他,在毕业时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尽快就业,回家照顾母亲。因为在他大二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一直让他追悔不已。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母校简陋的教学设备还是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甭说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就连孩子们日常的娱乐设备都少得可怜,怎么办?自己想办法。

刘志付在为村民理发。

倾心付出

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美教师

特岗教师的工资是要在半年后统一发放的,2012年1月刘志付领到了一万多一点儿的工资,这些钱刚够还他上学时欠学校的学费和亲戚的资助款,但是亲戚说啥也不要,这样他就剩下了6000元钱。给家里换上了暖气、门窗后,余下的2300元他在网上买了一台投影仪,加上他大学用奖学金买的笔记本电脑,他班里的学生们率先用上了多媒体教学。

2014年他又用自己的精神文明奖5000元为学校购买了50套新桌椅,并利用寒假将所有的桌椅组装上。几年来刘志付的工资除了给妈妈的生活费外,大部分用在了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们的身上:小到奖状奖品、折纸、体育用品、各种棋类、课外书籍等零星物品,大到打印机、电子监控设备……但是他对自己却非常吝啬,毕业几年了还穿着大学军训时发的迷彩服。

在他的多方努力下,苏子沟村小学得到了中心校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做这些经常有人说我傻,工资不多还老给别人花,但我感觉自己能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我的一切付出都值得。”刘志付说。

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刘老师是一心一意为孩子们着想,他跟我们每个家长都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村民陈丽为了孩子能来刘志付的班上上学特意搬回了娘家。

2014年刘志付被选为苏子沟小学的负责人,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年9月他荣获了河北省2014年“感动乡村”优秀特岗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9月又获得了承德市教育局和承德日报评选的“山城最美教师”提名奖。日前,他还主动申请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

怀揣梦想

希望家乡更加美好

在教学之余,刘志付还成了村里离不开的多面手,帮助乡亲们修电视、修手机、上网购物、理发、写申请、帮着村民开网店卖中华土蜂蜜……不仅如此,他还把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我现在在自家地里试种桔梗和薰衣草,如果成功了就能够在村里大面积推广……我相信马云先生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愿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成就十年,我有信心让我的家乡变得更美好,也让这里的乡亲们更幸福!”刘志付自信地说。(记者 张斌 陈宝云 文/图)

责任编辑:武曼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