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化周刊·布谷】功名的诱惑

2017-06-30 10:38: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从维熙

■自古文学上的成败,是要经受时间检验的。然而,极少数人在西归之前,往往自作多情地期望留下一手“绝活儿”。还用问吗,那些名利场上的匆匆行者,总会演绎出一台台贻笑大方的闹剧。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山东泰安的骗子,以开设“中华名人园”为名人在园内立碑为诱饵,让生活在古都北京的众多“高知”,吞食了骗子的鱼钩。据被骗的某教授自白:他是交了钱之后,亲赴泰安去参加“名人园”开幕仪式的:晚11时从北京登上火车,一夜在火车上度过,次日6时抵达泰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能有那么大的精气神儿,兴致勃勃地奔往“名人园”,其心其志之虔诚,足以证明“名人园”之巨大诱惑。

这件事令人心生感慨。骗子是可憎的,他张开大口,既吞噬了一些“高知”的金钱,又让这些人的精神受到了伤害,理应受到法律严惩。同时,另一团疑云也涌上心头:如果说,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在街上买了假银元,似乎容易理解。而这些上当受骗者,多顶着“高知”的头衔,其受骗之成因,就大有探寻一下的必要了。

何谓“高知”?其内涵界定,既非一无所知,也不是一知半解。在国人当中,它是高级知识群体的总称。如果再微观地解析一下深意,“高知”不仅是知识界的精英,还应该是胸襟博大、自尊自爱的优秀人物。何以会为在“名人园”内树碑留名,而吞食捕猎者的诱饵呢?想来想去,不外受“功名”二字的驱使。

由此,想到了一个历史典故:古代晋时大臣杜预,一生战功卓著,到了晚年被晋武帝授“征南大将军”。按理说,后人是会对其一生有所评说的。但是,此公似乎是得了政治上的近视症,偏偏在生前请人为自己刻了两座功名碑,碑文上刻有他的文武功绩。杜预将一座碑立于岘山之巅,另一座碑,则沉于汉水之底。看来,为了留名于世,真是煞费了苦心,哪怕将来发生天塌地陷,高山与江底互换位置,总会有一座碑石,存留于世。之所以如此,因为他是个功名的追逐者。

据《晋史》记载,杜预曾经自白其心:只求功名留世,不求道德圆满。但是,他万万料想不到的是,此举成了后世一则追逐功名的历史典故:唐代温庭筠、张九龄,宋代陆游、范成大的诗文中,都留有对杜预沉碑的贬义诗句。其中,以范成大的嘲讽之意最为直接。他在《读史》诗文中写道:“汗简书青已儿戏,岘山辛苦更沉碑。”陆游在《题城侍者岘山图》一诗中,则为杜预当年之举而唏嘘:“汉水沉碑安在哉?千年岘首独崔嵬。”直白其诗意则是,历经斗转星移的历史更迭,“汉水之碑”与“岘山之碑”都寻觅不见了,只有岘山翘首昂立于天地之间。

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文人墨客话题中的杜预,已很少有人记起他的功绩,但“立碑”与“沉碑”之举,则被牢记于心,成了名人雅士茶余饭后插科打诨的笑料。由此推断,即使“名人园”并不是一个骗局,连晋代重臣杜预之碑,都能成为今天《笑林广记》的新篇,谁能保证,这些以钱购买下的“名人碑”,有朝一日,不被当成另一则巿井笑话,成为后人餐桌上的“下酒菜”呢。

中国民谚自古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之说,可是那些“名”与“声”,都不是靠自荐自卖得来的,更不是在“名人园”里刻上功绩碑文,就能留传于世的。自古以来,在那些“真名士,自风流”的轶事中,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雅。他蜗居山乡野舍,天天与大自然为伍,每日以酒水洗巾,后世来者反而牢牢记住了这位雅士,将其不染尘俗之清纯、远避功名之雅志大书特书,使不想留名于青史的他,成了知识分子中“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如果说这个人物太大了,时代的“高知”们,与其缺乏可比性,那么也可以找一个市井书生当作量器,对照一下今日个别咬钩吞饵的“高知”们的形影。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放牛出身的王冕,在其苦苦自学成才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召他进朝为仕。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书生王冕,竟然回绝了帝王的圣命,而依然我行我素于田野与牛群之间。如果文中提及的“高知”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怕是会争先恐后地奔往功名之途。之所以如是判断,是因为骗子玩弄于掌心的一块“名人碑”,就使这些“高知”散了骨架,丢了自尊自爱的魂魄,何况是皇帝的呼唤,那不是要血压陡升,因极度惊喜而瘫倒在地吗?

当代中国文苑,优秀作家、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们,都属于“高知”范畴。像文中提及的、如呆如痴奔往“名人园”的行者,倒是没有耳闻,但是也不乏被功名羁绊的文人墨客。曾有位写了些作品的作家,到了老年总爱自我标榜不说,在进入天堂之前,又留下遗言给后人,说他的某某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甚至自比为古典名著《红楼梦》,经过媒体传播之后,曾引起文坛的一片哗然。

其实,中国有许多有见地的文学评论家,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作家作品,何以没有觅见其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因而,有一位资深的评论家对我说:“此公还做的不够份儿,何不效仿一下古人杜预,自刻一座文学功德碑,一个立于万寿山之巅,另一个沉于昆明湖之底,以防地震之后天地变形,让后代断了香火祭祀。”

自古文学上的成败,是要经受时间检验的。然而,极少数人在西归之前,往往自作多情地期望留下一手“绝活儿”。还用问吗,那些名利场上的匆匆行者,总会演绎出一台台贻笑大方的闹剧。

随即联想到了武则天,她给后世留下了一座“无字碑”。昔日,在陕西停留期间,我曾去乾陵瞻仰了那高高的石碑。在我眼里,它是一座高大的“醒世丰碑”,尽管碑石上空无一字,却顶得上一部万卷史书。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曾进行过为后人赞誉的改革,但她留下的却是“一切留由后人评说”的无字之碑。以此为镜,对照今日那些“高知”上钩入瓮的行径,实在弄不清楚他们是否真的有知,抑或无知了。

责任编辑:张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