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山寨图书”侵蚀的是文化创新力

2017-06-30 15:27: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我居然读了一本假书。”在豆瓣网上,一位买到《人类简史——我们人类这些年》的读者如此感慨。该书由九州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作者署名亚特伍德。然而,真正让读者大开眼界的是,这本书山寨了中信出版社出版、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封面上,九州版《人类简史》与后者版式设计类似,主标题一样,英文副标题仅一词之差。(6月23日《新京报》)

九州版《人类简史》是当下国内图书出版界“山寨图书”盛行的一种典型案例。眼下,在图书出版市场上,只要某一本书走红畅销,随即就会出现无论是书名还是封面都极相似的“双胞胎”“多胞胎”图书。读者对哪个是原版,哪个是“山寨”,无所适从,难辨真伪。而图书搞出“山寨”版,目的无非是想搭畅销图书的顺风车,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这样的做法,自然会损害优秀图书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也会误导读者,扰乱图书市场秩序。

说到山寨产品,恐怕谁也不会感到陌生,没想到近年来“山寨图书”竟然也络绎不绝,几乎任何一本外版畅销书的引进,都会引发一轮国内出版商的山寨热潮,成为一大“洋相”。以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为例,几年前在引进后的短短数月里,市面上就先后出现了《不抱怨的生活》《不抱怨的人生》《不抱怨的心态》等“山寨图书”15种。从市场环境来看,“山寨图书”相当于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的是读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在版权意识渐渐增强的今天,“山寨图书”大行其道,不仅让出版业职业道德被“打脸”,法治化的出版环境也跟着斯文扫地。“山寨图书”的泛滥缺乏对法治的敬畏,也忽略了对文化创新应有的追求。

“山寨图书”何以如此盛行?细究可知,是法律氛围和市场环境的欠缺滋生了这样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方面,在我国,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书名并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单从“人类简史”几个字来看,“山寨版”并未触犯法律。“原版”就算想完全消除掉“山寨图书”的踪迹,也变得无从下手。另一方面,随着图书出版市场的崛起,出版社与民营书商形成新型合作关系,这实际上弱化了内容的把关流程,给很多跟风书提供空间,由此催生了把关不严、以量取胜、低价策略等诸多问题。由于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敬畏,更谈不上文化的原创动力,仅仅是通过低投入,搭上畅销书的车,取得高额图书销售利润。

图书出版界出现的这些“山寨图书”,有的不仅仅是跟风、复制,而是已经变成“赤裸裸的抄袭”。这种现象对于图书出版、阅读生活、文化创造,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更令人担忧的是,抄袭在出版业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变成业界的“潜规则”。这种复制的、抄袭的、跟风的、粗制滥造的“山寨图书”盛行、泛滥,对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制造着看不见的伤害。所以,对于“山寨图书”,无论是“颜值”上的抄袭、抑或是“内容”上的拷贝,法律和有关部门不应作壁上观。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