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质量强省系列谈之二:品质之魂 存于匠心

2017-07-12 20:50: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品质之魂 存于匠心

——质量强省系列谈之三

□张 博

一个纺织厂挡车工的纱线接头速度对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够产生多大影响?不到30岁就被评为全国劳模的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80后女工杨普,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凭借比部颁标准快一倍、每分钟35-38个的接头速度,杨普平均每年超产棉布近2.5万米、疵布年均比计划少出110多匹。

这样的成绩来自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为练好“机下打结”这项基本功,杨普每天线不离手,老师要求机下打结500个,她就打1000个,别人练习1小时,她就练习3小时,以致手指被软软的纱线划出一道道口子,甚至在谈恋爱时,每次约会,男友都有一项固定的“工作”——掐秒表计时,记录她每分钟纱线接头的次数。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一把标尺、一把钢锉、一个线结,方寸之间可以见天地。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产品的态度,也是一份对待事业的情怀;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一个次品;“车工怕车杆儿,钳工怕打眼儿”,但“河北大工匠”张雪松打的眼儿,误差却不到标准误差的十分之一……这些优秀匠人,用自己的匠心赋器物以生命,更为生产高质量产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用更宽广的眼光看,工匠精神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着一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环顾现实,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往往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一个创新创造活力涌流的地方,往往是崇尚工匠精神的地方。

说起日本的企业,业内人士总会感叹于他们百年老店的数量之多。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数量最多。这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正如先后把“京都陶瓷”和“日本第二电信”两家企业带进世界500强的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说起德国制造,人们总是交口称赞“细节好”“质量高”。追根溯源,就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工匠文化底蕴:工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技艺充满骄傲,对自己的工作追求完美。

产品质量好不好,要靠设备工具,要靠专业技能,更要靠工作态度——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掌握高精尖的技术。然而现实当中,我们身边像胡双钱、张雪松、杨普这样的工匠依然太少。为什么我们作为世界第一面料生产大国,一些高档面料却还要进口?对此,一位纺织厂厂长曾感叹,现在咱们使用的机器和国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缺少精益求精的劲头。缺乏工匠精神,使用先进的机器也难以织出高质量的布匹。这样的现实,让人感叹,更让人深思。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尊重匠人、传承匠心正成为越来越强烈的呼唤。《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公众对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有多么热切的期盼。而李克强总理的“圆珠笔之问”、国人到海外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却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工匠精神的稀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有必要自问自省:自己是不是还在一味抱怨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却对一个又一个靠工匠精神生产出优质产品的实例视而不见?是不是一边用一流的机器生产着二流的产品,一边心满意足地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品质之魂,存于匠心。专业、专一、专注,孜孜不倦地追求细致、精致、极致——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事时秉持的态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地方,河北才能实现由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跨越。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