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吴桥杂技:大运河孕育的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2017-07-17 17:44:36 来源:新华社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7月13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一名学生在练功。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石家庄7月17日电(记者高博 吕秋平)“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悠悠大运河畔的河北吴桥县,一首杂技人行走江湖的歌谣传唱了千年。

吴桥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交界处,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是我国“杂技之乡”。吴桥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杨兴明介绍,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大运河贯通后,漕运兴盛,两岸日益繁华,带动沿河流域码头、城镇兴起,宋代以后,一度被囿于宫廷的吴桥杂技逐渐走入民间,杂技艺术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7月13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学生在练功。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吴桥杂技艺人王宝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的拿手绝活是“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王宝合告诉记者,近代史上运河流域的大城市出现了著名的艺人活动聚集区,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等杂技集散地,江湖艺人称之为“杂八地”。在这些“杂八地”上打把式卖艺的杂技艺人,几乎都有吴桥人,江湖上也就有了一种“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

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出家乡,北上南下,进而远涉重洋闯世界,获得了国际声誉。“吴桥艺人出国演出的线路,大体是向北,从东北和内蒙古出境,经俄罗斯到欧洲国家。”杨兴明说,著名的杂技艺术家孙福有1902年第一次出国,走的就是这条路,他带领一班人从吴桥徒步,一路演出一路走,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到莫斯科。后来陆续到过欧美国家的吴桥艺人有很多,占据了欧美大半个演出市场,他们的活动也影响了欧美杂技的发展。

7月13日,来自爱尔兰的留学生杰西卡·杜林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内排练杂技节目。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现如今,纵穿吴桥的大运河河水几近干涸,那些伴着运河航船、江湖艺人在运河码头上打场子撂地的场景,已是很远很远的事了。

“运河虽已干枯,但杂技的香火还在,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吴桥杂技大世界,艺人们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着吴桥杂技,运河东岸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中外学员们时不时到河岸上练功。在我看来,这都是一种文化传承。”王宝合说。

留学生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内排练杂技节目(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近年来,吴桥杂技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与交流搭建了桥梁。自2002年开始,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受文化部委托承担为国外培养留学生任务,2005年初,商务部、文化部又把学校列为国家长期培养外国留学生计划项目。15年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经成功为苏丹、加纳,坦桑尼亚、埃及、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培养了400多名杂技学员,他们毕业后,有的活跃在世界各地舞台上,有的回国办起了杂技学校,为推动“吴桥杂技”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吴桥杂技作为一张靓丽名片发挥着纽带和桥梁作用。“以杂技为代表的吴桥文化产业,2016年实现增加值4.75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速约20%,而由杂技文化浸染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不久的将来,应当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杨兴明说。

责任编辑:武曼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