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冬病夏治正当时,但需因时因人辨证论治

2017-07-31 09:22: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 张淑会 通讯员 周文平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疗法,有着上千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顾名思义,冬病夏治就是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到夏天疾病缓解期的时候进行治疗,以减少疾病在冬天或春天发作的次数,缓解发作的程度。

那冬病夏治适用于哪些疾病、其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有没有适应症和禁忌症、效果到底如何?笔者就此采访了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耿立梅。

冬病夏治,需因时而治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耿立梅介绍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我国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冬季气候寒冷,对人体伤害较大,尤其是对于阳气不足的人,很容易患感冒、哮喘、咳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而且有的迁延难愈,每到气候寒冷时便发作。”耿立梅解释说,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充盛,植物生长茂盛,人体的阳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此时也处于充盛的状态。

冬病夏治的机理,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概率和减缓症状,有些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那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我国幅员辽阔,同一季节各地气候相差较大,入伏第一天并非都是各地天气最热、阳气最为充盛的一天。”耿立梅介绍说,冬病夏治也并非只有在入伏的一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哮喘、关节炎等冬季病情严重、夏季仍然发病的患者,夏至日后即可开始治疗,这样可增加治疗次数以增强疗效;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夏季不发病的患者可在入伏后开始治疗。每次治疗后十天即可进行下一次治疗,总共治疗三到五次,也可视情况增加治疗次数。

今年的穴位贴敷时间是:夏至6月21日;一伏7月12日—7月21日,二伏7月22日—7月31日,闰二伏8月1日—8月10日,三伏8月11日—8月21日。

冬病夏治,要因人而治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生,与自然界的万物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和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灵枢·论痛》也曾言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对此,中医强调,人体病症,无论内伤外感,皆应考虑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体质的阴阳盛衰,辨证论治。

“冬病夏治亦是如此,要因人而治。”耿立梅介绍说,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的虚寒疾病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其治疗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来,冬病夏治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冬病夏治的治疗范围日益扩大,由最初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反复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逐渐扩大到治疗肺心病、脾胃病、肩周炎、冻疮、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疾病。也就是说,无论是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还是其他疾病,只要是属于阳气亏虚的体质,都可采用冬病夏治。

但是,对于痔疮、湿疹、阴虚火旺、气虚多汗、咯吐黄痰、咯痰带血以及皮肤过敏等情况,或体质阳热亢盛的人来说,冬病夏治并不适合。

冬病夏治,需辨病辨证相结合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艾灸、拔罐、热疗等,但最常用的是用膏药贴敷穴位。“穴位贴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耿立梅说,现在的中药贴敷疗法,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更新、加工后,贴敷在人体的穴位,这样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调整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前必须经中医大夫诊断,辨证论治,确定治疗方案后才能进行。”耿立梅进一步解释,就拿最常用的穴位贴敷疗法来说,贴敷的功效与所选中药的性味、功效及药理作用有关。如常用药白芥子味辛,性温,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效;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效;甘遂味甘苦,性寒,有逐水攻痰、利水消肿的功效。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剂量。如患者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如正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则不宜进行贴敷。对于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或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者,也不宜贴敷。

耿立梅还提醒说,除医生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外,患者在冬病夏治期间也要注意治养结合,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少吃冷饮,以免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要保证睡眠充足,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同时,尽量不要食用海鲜、虾等以及肥甘厚腻的食物。

责任编辑:韩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