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崔秀合:田间走出的丝弦高手

2017-08-07 11:43: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崔秀合在裕西公园怡然自得地自拉自唱

丝弦起源于明末,是中国稀有的地方戏曲之一。2006年,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说石家庄民间也有一位丝弦高手,今年7月19日,记者在省会石家庄裕西公园里访到了正在自拉自唱的崔秀合老人。听崔秀合老人唱丝弦是一种享受,他的高音铿锵有力,低音质朴稳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一位在旁边聆听的老人说,“他的弦拉得非常自然,不费力不胆怯,一看就是个行家。”

自幼喜欢音乐,自制乐器

1946年,崔秀合出生于获鹿县(今鹿泉区)上庄镇南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村里好多人都爱唱丝弦。丝弦是我们这一带的‘特产’。我们全家人也都喜欢音乐,可是那时家里穷,自己连小学也没毕业,更谈不上专门学音乐了。”崔秀合说。没有钱就自己制乐器。他找来一个铁罐头盒,上面钻个眼儿,竖起木杆子,再用废旧电话线里的铜丝做成弦,用牛尾做成弓,这样,一个简易的“板胡”就做成了。但那时自己不识谱,只是“乱拉”。尽管喜欢丝弦,但当时没有光盘,没有收录机,他只是在干农活之余,隔三岔五地模仿民间艺人。因此,拉不成调,难唱成段儿,崔秀合的心里充满了遗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磁带、光盘、收录机、DVD开始出现,崔秀合感觉自己学丝弦的春天来到了。他一有时间就跟光盘、磁带里的名家学习。40多岁以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把真正的板胡,从此去哪儿都不忘带上它。

因爱好与石家庄市丝弦团长奇遇结缘

崔秀合在藁城区 公益演出时 于舞台前的照片

崔秀合以务农为生,间或打些零工贴补家用。1995年夏天,他在军区招待所附近打工,晚上一点多,天热得睡不着。他就在街边伴着板胡唱起了丝弦的经典选段《朔风吹》。崔秀合说:“没承想市丝弦剧团团长边树森就在对面楼里,边老师还很好奇,这么晚了,莫非是有人在放自己的录音唱段?等边老师下楼看到边拉边唱的我时,连夸我唱得不错。”从此,边老师有了表演就经常带上他。2005年,崔秀合在河北电台大礼堂与名家田春鸟老师、边树森老师同台演出。“那天,田春鸟老师唱的是《出城来》,边树森老师唱的是《文王访贤》,我唱的是《歌唱石家庄》,这样的公益演出还有许多。”

崔秀合一气能唱40多分钟,天资甚高,唱功不凡。“曾有个拜边树森为师的机会,但很可惜我没有抓住。”崔秀合遗憾地说:“我对边老师非常崇拜,可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戏曲界有个规矩,一般收为门徒就只唱某派风格的作品。我想另辟蹊径,各种风格的都学一学。像电视剧《霍元甲》里的‘迷踪拳’一样,我也想创造一个丝弦里兼容并包的‘迷踪唱法’。”72岁的崔秀合,由幼时的爱好引领,仍在热烈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公益演出给他带来无穷快乐

崔秀合喜欢丝弦已达半个多世纪,2005年,在鹿泉市文化体育局举办的丝弦艺术节中荣获二等奖,在河北电视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2006年,获得石家庄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票友比赛的三等奖。崔秀合更喜欢的是公益演出。他曾在曲寨乡老年公寓为老年人义演,在上庄镇大车行老年公寓做过义演。

让他印象最深的那次,是2005年,他自己花钱布置舞台和音响,在南庄村大队的舞台上做了一次个人的公益演出。崔秀合说:“为宣传正能量,也为了让大家更喜欢丝弦,那天我一下子唱了20多段。有《刘镛下南京》《文王访贤》《空印盒》……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的记者都来采访了,河北电台的记者还为我主持了节目。以前,无论是村里演电影还是唱戏,人都没满过,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热闹极了!”至今说起来,崔秀合还是满脸喜悦,“戏散后,舞台对面小卖铺的老板找到我说,‘今天人可太多了,光矿泉水就卖出了20箱,我可沾了你的光了!’”

“让我忧心的是,现在喜欢丝弦的人越来越少,”崔秀合说,“丝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粹。要想把它发扬光大,就需要宣传和投资,比如舞台、场地、雇员,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负担。我希望有关部门多多支持,有意向的公司加强与文化部门这方面的合作。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门艺术!”(记者安军玲)

责任编辑:史艳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