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用塞罕坝实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017-08-17 06:41: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用塞罕坝实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求是》杂志社科教部编辑一组组长那非丁。记者 赵永辉摄

2017年7月10日,我随中宣部组织的采访团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采访。《求是》杂志于8月16日刊发河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文章,河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文章主要总结阐发塞罕坝精神的现实意义;国家林业局党组文章主要阐述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林业系统进一步宣传推广这一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思路。

带着任务来到坝上,调研采访几天下来,我与采访团每一位成员一样,为大美塞罕坝林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感叹!为55年接续奋斗的塞罕坝故事和几代林场人用青春、心血和汗水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所感动!但是,作为党刊的记者编辑,感叹和感动之余,我始终要做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核心要义、理论原理究竟是什么?范例背后的深层机理和规律是什么?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在哪里?如何更好地把塞罕坝生动感人故事背后的理论思考展现出来?如何做好它的经验梳理、提炼和概括,使其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一句话,为塞罕坝范例提供思想理论支撑,用塞罕坝实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我们《求是》杂志参加这次大型主题宣传的目的所在。

首先,要深入挖掘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功范例的典型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正处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逐渐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阶段。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所以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许多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的后发优势,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塞罕坝的成功就是明证!塞罕坝的范例意义正在于此!

塞罕坝历史上从原始森林到荒原沙地再到百万亩林海的发展历程,正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动写照;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的巨大的生态效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印证;塞罕坝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严格的法治和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等,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塞罕坝的典型意义正在于,它不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有力印证,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做了可贵探索。

其次,要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文化软实力作用。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号角。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在全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塞罕坝精神,学习塞罕坝典型,有利于我们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当年,荒原上昂扬挺拔的一棵树,坚定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的信心;如今,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让我们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在塞罕坝绿色奇迹引发的热潮中,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献身祖国绿色发展,把塞罕坝的精神火种传播到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求是》杂志社记者 那非丁)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