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行走大运河】后土门楼的美丽嬗变

2017-08-18 05:46:5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行走大运河】后土门楼的美丽嬗变

景色秀美的青龙湾减河。  记者田瑞夫摄

□记者 田恬

【记者手记】

8月8日,我们来到了香河县境内北运河畔的后土门楼村,传说这里是一代名将杨令公的埋骨之地,美丽乡村和杨家将文化小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千百年来,由于有了运河水的滋润涵养,后土门楼村得以穿越历史云烟走到现在,而在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中,她又要经历美丽的嬗变,激荡起村民对建设美好家园的无限憧憬。

北运河的水在日光下呈现出难得一见的浅蓝色,当地人说,那是蔚蓝的天空在水中的投影。

夏日的一天下午,我们从香河县城出发,一路向南,走香武线、双安线,途经李辛庄村、前廷寺村、茅草店村、红庙村,最终抵达大运河畔有着千年历史的后土门楼村。

以运河为依托,以美丽传说为文化资源,如今的后土门楼村正经历着美丽嬗变。由于后土门楼村地处北运河和青龙湾减河之间,地势平坦,多为沙土地,非常适合蔬菜瓜果生长,又有运河水源源不断地润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蔬菜大棚,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而且许多蔬菜还直供京津。

我们进村的时候,天已黄昏,村中垂柳下已是一片热闹景象。村民们走出自家院落,拿着蒲扇,三五成群地坐在树下聊天,小孩子们追逐嬉闹着,尽情享受着安闲的快乐。如斯情景,田园之乐,也许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吧。

后土门楼村的村名颇有来历。据《香河县志》记载,因村内有古寺山门一座,故得名古门楼,清代时门楼倒塌,堆土复建,易名土门楼。明初的移民大迁徙中,有吴姓人在此落户,不断繁衍生息,因而村民大部分都是吴氏族人。而后土门楼村之所以广为人知,除了地处运河之畔,是有名的蔬菜之乡,还因那个流传千百年的杨令公埋骨于此的传说——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杨业抗辽于山西雁门关,于陈家谷中箭被俘,押解途中绝食而死。辽军献杨业首级于萧太后,后在京北密云古北口建杨无敌祠。再后来,杨业之子杨延昭驻防鄚州(今河北任丘、霸州一带),派家将前往古北口盗骨,返程至香河县,因追兵甚急,将骨灰埋于运河岸边枣树林中,堆土门楼为标记。至明朝,迁至香河县城城门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墓碑记载……

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迄今尚无定论,但我们行走在村中,却能时刻感受到人们对杨家将的尊崇,对杨家将文化的挚爱。“传说绝对不仅仅只是传说,它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香河县文化学者王宏任先生的话意味深长。当古老的传说慢慢融入人们生活,继而形成文化给养源,就会长久地滋养一方。就像运河一样,它所附载的运输、灌溉等功能虽早已消失,但是运河的精神却代代留传,生活在运河岸边的人家,千百年来依然与运河命运相连。

今天,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后土门楼村正在谋划着打造“杨家将文化小镇”,建成旅游度假村,吸引更多人来看运河美景,瞻仰杨家将遗踪。

徜徉于村中,特色小镇建设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村里几位村民正在施工现场忙碌着,他们告诉我们,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与五百户镇和后土门楼村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要联合打造“杨家将文化小镇”。建成后,这里将会成为一个拥有文创办公区、点将台、北宋风情商业街等功能齐备的旅游度假村。未来村里将建起一个杨令公文化广场,还要矗立起一尊9.86米高的杨令公雕塑。“为啥是9.86米高?”面对我们的询问,他们抢着回答,“是因为986年杨令公为国捐躯的呀。杨家几代人守卫边关,保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如今,昔日的边关凄凉地,变成了水草丰美、生态宜居的家园,咱们后人不能忘了他们,得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运河人家,一辈子与大运河分不开。如今,大运河要被好好地保护利用了,他们早就对此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美化村容村貌的义务劳动中。后土门楼村党支部书记吴丙印畅想着村子的未来,希望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春风,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生机,让村子变得更加美丽富裕。

谁不说家乡好,谁不盼着家乡美。

离开后土门楼村时,夕阳西下,凉风自运河上吹来,草木涌动。我们望着运河美景,忍不住摄影留念。村庄、老人、孩子,运河、夕阳、垂柳,人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俨然一幅优美的运河人家生活画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北运河历史上的漕运功能已消失殆尽,但在人们心中,大运河依然是两岸人家的母亲河。运河人家期盼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激活后土门楼村被尘封千年的历史人文,打造京津冀生态小镇和文化小镇,给运河两岸的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期待,更美好的生活。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