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大地运河长

2017-08-18 06:42:5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和互相滋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部分评语。

大运河是凝聚着中国智慧、浸润着探索创新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河北境内的运河更是充满传奇历史的文化经典,透析燕赵大地上的运河历史,解读中国智慧,彰显燕赵风骨,守望精神家园。

燕赵大地运河长

航拍沧州段大运河

一 为瞻仰河北最古老的人工渠道,我多次到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和魏县一带考察,站在两千多年前 的“斗门”(水闸)遗址,遥想当年西门豹开闸放水为民造福的壮举,心中油然生出许多感动。

说起大运河,人们都会想到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其实,河北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小时候,我就从课本上知道《西门豹治邺》,不仅记住了西门豹惩治巫婆的故事,还知道了西门豹开引漳十二渠,这可谓河北最古老的人工渠道,为后世建造运河积累了经验。

为瞻仰这项开凿于战国时期的工程,我多次到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和魏县一带考察,站在两千多年前的“斗门”(水闸)遗址,遥想当年西门豹开闸放水为民造福的壮举,心中油然生出许多感动。

读过《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发现一条西汉开凿的古运河——太白渠,从滹沱河开太白渠通斯洨水(今鹿泉太平河),入河水(黄河故道),开启了从太行山到东部平原的漕运之渠。当今流经石家庄的石津运河,就是在太白渠部分故道上建成的。

提及中国大运河,我不由就想到曹操。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大败袁尚,登上邺城城头,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宣布自领冀州牧,开工修筑邺城的运河水系。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这就是古代邯郸人引以为豪的利漕渠,把白沟与漳水连接起来,使邺城从水路通向各地。

继而,曹操北征乌桓,派董昭开凿平虏渠,引滹沱河水在今天津市境内入于泒水。又继续向北开渠,因纵贯泉州县(今天津武清区南),故名泉州渠。北伐乌桓的军需由邺城经漳水、白沟、滹沱河、平虏渠、泒水入泉州渠,北达塞上。再由泉州渠向东开挖新河,上承潞水东出,到达今滦县南入濡水(今滦河)。把军需水路通道从邺城一直延伸到今唐山境内,谁能成此伟业,唯有魏武雄风,这可谓中国北方较早的古运河了。

隋大业四年(608年)正月,隋炀帝北征高句丽,“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与通济渠连接,这就是隋代大运河。

到唐代,被称为“一心穿地”的一代能臣姜师度(今魏县人),在易州刺史及河北道巡察兼支度营田使任内,于蓟门之北引水为大沟,以防奚人及契丹入侵;又考魏武帝曹操修渠旧事,“傍海穿漕”,修平虏渠,避开海运艰险,使中原腹地至北疆前线的粮运畅通无阻。

此后,沿着永济渠,河北开凿了一系列的漕运河渠,构筑运河漕运体系。如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魏州(今大名县东)刺史卢晖“徙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

从北宋始,人们用“大运河”泛指通济渠和永济渠连接的漕运河渠。由此可以读出北宋君臣对“运河”之大的感悟。而真正出现“京杭运河”的称谓是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的事。把大运河引进北京城的,则是一位闻名世界的河北人,他就是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他的恩师刘秉忠主持设计建造了元大都,刘秉忠举荐郭守敬,设计建设元大都的城市水系,开凿运河。公元1292年通惠河通进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命名为通惠河,大运河的漕船直接到达积水潭、什刹海、后海码头,把大运河与大都城市水系连接起来。而如今,从北通州(今北京通州)流过的通惠河畔,伫立着郭守敬的塑像,以纪念这位河北人对北京城水系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

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通惠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江南直达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于海。”

二 京杭大运河不只是京杭之间的一条漕运水道,从苏州横塘驿到河西务,再到通惠河、什刹海,大运河及其附属河渠,沟通四海,连接八方,堪称一条集古代政务、邮驿、商贸物流、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重要通道。而燕赵大地上的古运河河道,是中华瓷器之路、茶叶之路和海盐之路的纽带。

研究京津冀文化史几十年,使我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燕赵文化复兴的使命感,每每说到大运河文化,心中便充满自豪和莫名的激情。

京杭大运河不只是京杭之间的一条漕运水道,从苏州横塘驿到河西务,再到通惠河、什刹海,大运河及其附属河渠,沟通四海,连接八方,堪称一条集古代政务、邮驿、商贸物流、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重要通道。而燕赵大地上的古运河河道,是中华瓷器之路、茶叶之路和海盐之路的纽带。

燕赵大地运河长

东光码头沉船出土的磁州窑划花碗

在河北黄骅海丰镇发现的宋金元时期海运仓储遗址以及丰富的瓷器,证明在天津港崛起之前,海丰镇是北方瓷器的出海口,河北的邢州窑、恒州窑(俗称井陉窑)、磁州窑、定州窑和南方的窑口的众多瓷器沿大运河汇集于此,从这里走向世界,以神奇的瓷韵之美征服世界,因此,中国被西方世界称为“CHINA”(瓷器)。

每当站在沧州博物馆展出的大运河出土的瓷器前,看着这些闪耀着岁月柔光的精美瓷器,脑海中便会闪现出一幅画面:来自福建建窑,河南钧窑,河北邢窑、磁窑、恒窑、定窑的瓷器沿着大运河运送到此,再装上海船扬帆远航,东渡扶桑,远涉重洋,到达东南亚乃至非洲、欧洲。到清代,大运河与白河、通惠河,成为中俄、中欧茶叶之路的重要通道。

马克思在《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论著中,也提到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和中俄茶叶之路、海上茶叶之路的路线、经营成本和营销路径。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马克思记载中国与俄罗斯在恰克图的贸易管理:“恰克图的集市贸易,由12名代理商管理,其中6名俄国人,6名中国人……中国人方面拿来交换的货物主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主要是棉织品和毛织品。”

这些茶叶从哪里运来?马克思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说:“经陆路运到恰克图出售的茶叶,大部分是用船直接从汉口顺扬子江运到上海的,小部分是从福州和广州运到上海的;在这里把茶叶装在小船上,每只船约装载200箱。而后这些船只沿汇入钱塘江的河流往下航行40俄里……在这里茶叶再装上更大的船只……沿着海岸航行到天津……在天津,又把茶叶装在较小的约能载200箱的船上。它们沿白河经过10天到达离北京约22俄里的通县。从那里茶叶继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或口外),距离约252俄里,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

在海运畅行之前,大量江南茶叶是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的。同时,长芦盐场的海盐,从这里沿着大运河北上南下,滋养大运河沿线城乡居民。

三 大运河文化带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册,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民俗、文学、科学技术、移民、驿传、镖师等丰厚的内涵,而燕赵大地上的运河文化是这部文明史册中璀璨的一页。

2013年5月,中国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在河北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五个市,河北境内总长530多千米,列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56处,沿河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相关的古城及故城遗址近20座,重要古建筑及相关遗址近百处。其中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两处文物点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的第四项世界文化遗产。

在一个盛夏的早晨,我来到衡水景县安陵镇,登上运河西岸华家口夯土险工坝顶,不得不为河北工匠的精神和智慧所折服。石灰用黏土和糯米浆拌和,胶结成为碳酸钙凝结物,或许这就是最古老的混凝土了,经得住大运河波浪的反复冲击。想当年,装满江南茶叶、瓷器、漕粮的船只扬帆北上,而装载长芦海盐和定州绫锦的船只撑篙南下,运河上镖师护航的场景,演绎着大运河水运的繁华。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河而兴。在河北,在运河河畔留下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历史名城:魏都邺城、北京大名府、“天下北库”贝州城、董子故里广川城、“天下镖师”之地沧州、东方杂技之都吴桥、“实事求是”发祥地献县、中国《毛诗》发祥地河间……

虽然这些名城古镇如今多已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但在一带一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的伟大史册中,仍然熠熠闪光,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燕赵大地运河长

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因西门豹和曹操而闻名世界的邺城,是中国古代五都之一,位于今临漳县西南邺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最富庶繁盛的大都会和北中国的都城,也是魏晋北方运河南端的始发地。北朝时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都从这里出发,连接西亚和欧洲。在邺城西郊磁县发掘的北朝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骆驼,背负着两卷丝绸和一袋茶叶,无需言语,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历史印记。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邺城周边的物产,盛赞盛产丝织品的“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裛清河”。

我出生在姥姥家——南宫东部的一个小村,靠近清河县,很小就听姥爷讲清河的历史。后来,我研究地方史,了解了越来越多清河的故事。

清河城位于大运河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弓箭的发明者、张氏始祖张挥封于清河,因此有“中华张氏出清河”之说。

清河旧城,即隋唐的贝州治所,是唐代大运河畔的军事重镇,江淮钱帛、军用物资和赈灾财务都汇聚到此,储备盔甲、兵器,号称“天下北库”。《资治通鉴》记载,开元盛世,贝州“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担”。《颜鲁公形状》记载,“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其“甲杖藏于库内五十余万,编户七十万,见丁十余万”。物阜人众,汇集七十万人,就是在当代,也是不可小觑的中等城市。

唐代赞皇籍名相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贝州,治所清河,是北方著名的丝绸之乡,贡赋白毡、绢。

唐代藩镇割据时期,河北段大运河,南北连接着最强悍的河朔三镇的两大藩镇,北头是范阳节度使驻地幽州(今北京),南头是魏博节度使驻地魏州(今大名县东),保存在大名县石刻园的碑刻——何进滔记功碑(宋代改刻成《五礼记碑》),还有保存在邯郸丛台公园的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都是唐代魏博藩帅的遗物。

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南下进攻后梁朱温,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即后唐),以魏州为都城,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魏州治所元城县改名兴唐县。

到了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国集结重兵攻宋,宋仁宗在抗辽名臣吕夷简鼓励之下,决定迎敌抗战,下诏建北京大名府行宫,当年拨国库银十万两,修建北京大名府。

历史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赵宋王朝的君臣们,谁也没想到,靖康之变中,叛宋降金的刘豫,被金朝封为藩国大齐皇帝,竟把北宋的北京大名府作为伪齐皇帝的都城。

或许是冥冥中的天意,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泛滥,大名府城圮于一场洪水,洗刷了伪齐皇帝留给这座英雄城市的耻辱,也殃及数万无辜的军民官吏。古城逝去,记忆犹存。充满传奇的大名府故城,就这样永远定格在那轰然崩塌的城内。

燕赵大地运河长

邯郸馆陶段运河

我曾多次到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察,在大街、鱼营两村地下,看到挖不尽的残砖碎瓦。在前东门口、蒋庄、铁窗口、沙堤等村周围,可见当年故城的城墙遗址。前东门口的几十户村民世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墙上。这里有个奇特的名字,叫“城上”。

四 汤汤运河之水,融汇了五大水系的千流万溪,滋养着沿河的林木田园、城镇乡村;悠悠运河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浓浓情感,书写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河北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精神工程、发展工程。

我们要坚持“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本土特色”的理念,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一带一路”建设整合起来,把握中蒙俄三国联合申报“万里茶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凸显河北优势。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用旅游思维、文化智慧整合旅游文化要素,把璀璨的历史与休闲服务、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建设河北大运河标志性文化景观,打造彰显河北人文精神的大运河文化园、人文艺术长廊,优化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恢复大运河生态,复活码头、渡口等载体,活化民俗、美食、镖师、武术、纤夫、酒肆、茶肆、演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化智慧让大运河活起来,让运河文化成为旅游新亮点、文化新产业,带动沿河文化扶贫和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运河绿色生态带、文化旅游经济带,提升大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提高沿岸人民的幸福指数和人民福祉。

汤汤运河之水,融汇了五大水系的千流万溪,滋养着沿河的林木田园、城镇乡村;悠悠运河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浓浓情感,书写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运河,流淌着的是一部水上文明史。如今这条现代之河,还要流淌出浩浩汤汤的大运河文化带,造福两岸民众。  (梁勇)

(本版图片来源为沧州博物馆《河北大运河文化展》)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