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塞罕坝:55年,三代人,一个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7-08-19 10:47:40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冀事儿客户端报道(记者邓瑞璇)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前沿。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后来由于过度围垦、砍伐树木,变成了树木稀疏的茫茫荒原。

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在这里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把莽莽荒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构筑起防风沙、养水源、固生态的绿色长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从“一棵松”到今天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QQ截图20170818084545

石质阳坡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区,塞罕坝人在土层仅5-10cm的山坡上探索造林新方式 邓瑞璇摄

恶劣的气候、缺食少房的生活、偏远闭塞的环境没有吓倒最初来林场创业的队伍。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坝人通过不断研究实践,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自己育苗,终于开启了造林事业的新篇章。

到1982年,林场超额完成《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1962-1982)》确定的造林任务,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总计3.2亿余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林业部评价塞罕坝造林成效为“两高一低”,即成活率高、保存率高、成本低。

如今,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塞罕坝林场用占河北省国有林面积13%的林地,培育出了占河北国有林蓄积量35%的森林资源。

QQ截图20170818084620

三道河口林场和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交界处 邓瑞璇摄

记者走访了位于内蒙与河北交界处的三道河口林场,这个林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地带,之前土地沙化情况严重。三道河口林场场长翁玉山向记者介绍,为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塞罕坝人积极探索,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引进了具有抗寒、抗旱特性的樟子松,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情况下,探索出大田育苗、栽植、冬季埋土防风及保水等技术措施和一系列造林模式,成功地治理了西部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丘,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

一代代塞罕坝人的无私奉献

塞罕坝林场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塞罕坝人的无私奉献。

在塞罕坝最高的山峰上,有一座四层楼高的白色建筑“望海楼”,里面住着两位林场的防火瞭望员,他们是46岁的刘军和47岁的齐淑艳夫妇。

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防火期内,每天瞭望周围几十公里的森林并向林场通报情况,白天15分钟一次,晚上一个小时一次。从1996年来到这里,他们已经在望海楼坚守了11个年头,没有一天缺勤。

QQ截图20170818084653

望海楼的瞭望室,刘军和齐淑艳的工作地点 邓瑞璇摄

55年来,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瞭望员们功不可没。

刘军告诉记者,最开始来到这里的几年里,觉得非常寂寞,他的排解方式是自己画画、写字。初一就辍学的刘军,在这里自学成才,成了一个“画家”和“书法家”。

QQ截图20170818084802

刘军铺开宣纸,现场提笔写了一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邓瑞璇摄

刘军的父亲曾经是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如今,刘军的儿子也回到了塞罕坝,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扑火员。在塞罕坝,像刘军这样三代人扎根林场的家庭并不少见。

QQ截图20170818084832

北曼甸林场四道沟营林区的职工生活区 邓瑞璇摄

今年16岁的赵焱在围场二中读初二,趁着暑假,他来北曼甸林场四道沟营林区看望自己的父母,顺便在这里陪他们住两天。赵焱说,父母不常回家,自己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林场外。赵焱的爷爷也是林场曾经的老员工,在林场负责开车。谈到父母的工作,赵焱说:“我觉得他们很敬业,很辛苦。”

QQ截图20170818085036

赵焱告诉记者,自己特别擅长计算机,以后想读这个专业 邓瑞璇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不屈精神,记录着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进程。

三代人的努力换来的绿水青山没有让人失望,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已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

这片林海不但有效地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的小气候,每年还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森林面积的增加又保护了动植物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如今塞罕坝林内生物多样性增加,林内分布有陆生、水生动物293种,植物659种,大型真菌79种,昆虫660种。

QQ截图20170818085107

白桦林 邓瑞璇摄

塞罕坝的生态改善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利用资源优势,林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适度推进森林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林场完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金莲映日园、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程,并建成塞罕城游客文化中心广场、核心区旅游环路、塞罕坝展览馆等多项设施,使景区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和软硬件建设明显增强,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QQ截图20170818085137

8月16日,游客在七星湖景区拍照留念 邓瑞璇摄

守得绿水青山在,自有金山银山来。今天的塞罕坝,正走在这样一条康庄大道上。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