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张库帮:缔造“北方丝绸之路”

2017-08-24 10:06: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今日大境门,陈亮摄

清末民初的一个冬天,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横扫着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张库大道。

来自张家口蔚县的商人王瑞昌带领马队行走在险峻峡谷中。突然,峡谷对面一队人马冲杀过来。顿时,血光冲天、喊杀声四起……

以上场景,是电视剧《大境门》中的一个片段。该剧讲述了张家口巨商王瑞昌艰苦创业、缔造商业传奇的奋斗历程。

电视剧的主人公王瑞昌虽然是虚构人物,但也是无数曾经奔走在张库大道上的商人们的一个缩影。

这些商人,就是被称为冀商四大帮派之一的“张库帮”。

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境门。 资料图片

起源:张库大道的形成

“车辙行腾市井嚣,百年休养得今朝,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冈走骆驼。”

站在张家口市区北端的大境门上远眺,那条悠远的商道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和喧嚣,但通过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似乎还能隐隐听到驼铃声声,看到车辙道道。

诗中所描写的商道,就是曾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草原茶叶之路”的张库大道。

“提到张家口,人们都知道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地,但也有人不了解,数百年前张家口的商业一度十分兴旺发达。张家口处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的交会点,具有‘陆地商埠之天然形势’,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延伸出去的张库大道,更是一条曾经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者刘振瑛告诉记者。

据介绍,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正是通过张库大道,中国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以及细货等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而蒙古草原的马匹、牛羊、皮革也随之进入我国。

史料显示,张库大道历史悠久,并为张家口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冀商商帮之一的“张库帮”即得名于张库大道,他们以张家口为基地,活动在这条国际商道上。

那么,张库大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的张家口,又是如何成为张库大道这条国际商道起点的呢?

“据史料记载,张库大道作为贸易之途,最早在汉代已经开始。而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刘振瑛说。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在漠北建立北元。期间,蒙古人所需的中原物资,开始由商人在战争间歇期间,经张库大道辗转运至草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流。

明宣德四年(1429年),万全指挥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买卖的商家开始在张家口堡营造店铺。明嘉靖八年(1529年),张家口堡扩建,边塞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

明朝初期,政府限制内地货物流向草原,但实际上,仍有人私下里在此经营生意。明朝中期,退居漠北的残元势力再度向内地侵扰,导致了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其后,鞑靼、瓦剌两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贡形式向明王朝交纳贡品,明王朝也赐还一部分物品,开始了一种变相的贸易交换形式。后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以布帛易马”的“贡市”。

“贡市”的开办,标志着张库大道开展民间贸易的正式起源。

如果说“贡市”是张库大道上的非正式交易形式,那么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和蒙古俺答汗议和,并在宣府张家口堡,大向府新平、德胜两堡,以及太原府水泉营堡设立“茶马互市”,则使民间私下的交易正式变成了政府指导下的规范交易。

张库大道上的“茶马互市”正式在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明万历年间形成规模。

张库大道真正走向兴盛,始于清代大境门的修建。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位于如今的张家口市区北端,在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刘振瑛说,“清顺治元年,为方便通商,清政府在明代修筑的小境门旁新开了一处大城门,并取名为大境门。”

大境门修建后,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张库大道的兴盛自此开始。

当时的张库大道甚至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他在著名的《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写道:“……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茶叶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大家知道,位于俄国和中国边界上的恰克图和买卖城是茶叶商队贸易的中心……”

虽然由于当时资料有限,《资本论》中的时间不是很准确,但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当初张库大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清末民初的“张库帮”驼队。 资料图片

兴盛:多地商人携手创造商业传奇

“和冀商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商帮相比,‘张库帮’在人员构成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元化。‘张库帮’的商人,来自不同地区,甚至还可以细分为几个帮派。”刘振瑛表示。

据介绍,当时,以张家口为基地往来于张库大道上的商帮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被人们称为“老西子”的皇封御赐的八大皇商“山西帮”,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有联手经营的束鹿(今辛集市)、深州、饶阳、南宫等地人组成的“直隶帮”,还有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万全、涿鹿的“本地帮”。

根据实力不同,张库帮大致分为两个集团:一是“山西帮”和“京帮”。他们手中有雄厚的资本,其主要的销售目的地是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甚至还包括莫斯科。这些巨商们一般以整批大宗货物的批发交换为主,兼零散交易;另一集团是“本地帮”和“直隶帮”。他们资本少,人数却多,往往自备骆驼和老倌车,每次出发必是成帮结伙,进入销售交易目的地后再分开。

根据这两个商帮的不同商业模式,人们对他们也有了不同的称呼:资本厚、生意大、派头足的“山西帮”和“京帮”的生意,称为“走东口”,与“走西口”相对应;而多数“直隶帮”和“本地帮”商人的买卖,就叫“跑草地”。一个“走”字,一个“跑”字,取用得十分传神。

往来于张库大道的商帮不但人员构成多元,商品种类更是十分丰富。

“大小商帮用从内地购来的绸缎、米面、茶叶、瓷器、马鞍、铜铁器具等,到蒙古草原交换回马、牛、驼、羊、皮张和贵重药材鹿茸、麝香等,用茶叶、生烟等物从俄国商人那里换回羽纱、毛毡、天鹅绒等。”刘振瑛说。

资料显示,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以张家口为基地的商户,清初有80家,道光年间有260家,同治年间多达1027家。到了民国初年,仅大境门外的店铺就达1500多家,上下两堡专做旅蒙买卖的多达700余家。

如今,虽然已很难确定这些做旅蒙生意的商户中有多少是“山西帮”,多少是“京帮”,又有多少是“直隶帮”和“本地帮”,但各地云集于此的商人,为着一个共同的财富梦想,在此辛勤忙碌过。

张库大道的兴盛,给张家口带来了繁盛与喧嚣。在大境门外元宝山下的狭长沟谷中,形成了一条人兴气旺的金街,店铺商号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据记载,在张库大道全盛的清末民初,张家口经商人数达3.5万人之多,占当时张家口总人口的一半。

张库大道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贸易数字上,还有许多具体的例子:当时大境门外一带商业兴盛,因此房价奇高,一处标准铺面的月租金要50两白银,可谓寸土寸金。

除了国内的商人到这里淘金,外商也将目光注视在了这块宝地上。据记载,当时设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有英国的“德隆”“仁记”“商业”“平和”,有德国的“礼和”“地亚士”,有美国的“茂盛”“德泰”,有日本的“三井”“三菱”,还有法、俄、荷兰等国的商行,总数达到了44家,这在当时可以和沿海大商埠天津、上海相媲美。

张库大道的兴盛,不仅富了“张库帮”的商人们,也给张家口一带的普通百姓生活带来了大改变。

今天,从张家口大境门出发,沿张库大道古商路走不远,有一个叫石匠窑村的小村庄。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早年间村里住的多是石匠,到后来村里人大多成了木匠和铁匠。“因为除了驼队,当年走商路的人们大多用的是木车,这些车跋涉千里,需要整修,而守在商道边上的村子里的人,也随之改了行。”

顺着商路继续向前,在平原与坝上的交会处,有一个小村落——坝底村。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村子在过去叫作“银城子”,从大境门走到村里正好是车马一天的行程,于是村子就以车马店为生,为往来的客商服务。

如今,坝底村留存的几眼水井和几个大店的遗址,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没落:张库公路见证最后辉煌

清朝末年,以张家口为物流集散地的张库大道不断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投入运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开通,加快了张家口与北京的商品流通速度,进一步促进了张库大道的繁荣。

“与京张铁路广为人知相比,人们对建成于1918年的张库公路则了解不多。”刘振瑛说。

1918年,张家口至库伦汽车路建成通车,简称张库公路。该路的基本走向是:从张家口出发,沿西沙河出平门,越黄土梁,穿苏家桥,经万全城向北行,过膳房堡后,爬神威台坝,达兴化城(张北县),然后出兴化城往北行至湾庙滩、黑马湖,过东四盟,进入蒙古直抵库伦,全长965公里。

张库汽车路修通后,驻张家口的外国商人和洋行立即开始购买汽车,准备旅蒙经商,驻库伦的华商有的也开始购买汽车来张家口做生意。当年,张家口商人张祖荫、景学羚等筹建大成张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顾宝经等筹建泰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918年7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发给泰通公司长字第一号营业执照,发给大成公司长字第二号营业执照,批准两家公司正式开展张家口至库伦长途运输业务,随后又批准官办的西北汽车公司也在张库路开办了长途客货运输。其后,张家口民间公司纷纷效仿,争相购进汽车到库伦经商,汽车增至90多辆,万全城、孔家庄、洗马林各商号相继到张家口入股,合伙旅蒙经商,张家口、万全经济一时空前繁荣。

张库公路可谓我国经营长途汽车客货运输最早的公路。

张库公路一经修通并投入使用,对张家口、万全乃至中国北方发展商品生产、进行货物交流起了很大作用。1918年,库伦的中国商店发展到400家以上。据《万全县志》载:“……复经边防军筹建张库汽车路,运输愈便,商务尤盛,贸易额达15000万两白银,计进口8000万两,出口7000万两,是为张垣商务鼎盛时期。”又据《察哈尔通志》载:“……张库汽车路修通后,市场更加繁荣,年贸易额达15000万两白银,其中年销砖茶三十万箱,输入羊毛一千万斤,羊皮一千五百万张之多,成为张家口商务的全盛时期。”

张家口这个坝上皮毛等货物的集、散、运、转地,一时成了“华北第二商埠”。

1925年间,外资洋行在张家口设有44家。到1929年,日、美、苏三国在张家口都设有领事馆,全张家口拥有汽车行20家左右,有汽车120辆之多。

张库公路汽车运输繁盛之时,库伦经销的中国货物也不都是汽车运输,有的仍是靠驼车、牛车运输。史料记载,1918年从张家口方面装载货物到达库伦的骆驼和牛车数,仍有18万之多。

然而,风云变幻。1924年外蒙古宣布独立。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与苏联断交,乌兰巴托等地相继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张库大道被迫中断,繁荣近四个世纪的张库大道开始衰落。(记者王思达)

 

责任编辑:史艳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