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平山县小山村走出35位教师

2017-09-11 10:51: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马彦明在讲课

李书亭父子

马彦明为学生辅导作业

记者 李珂 实习生 蔡秀岩 文/图

卷掌村位于平山县西部,处于冀晋交界、太行山深处,共有150户人家、407人,却先后走出了35位教师,无论是从村内走出的老师总数,还是比例,在当地村庄都是最多的。当地人提起卷掌村就说,卷掌村出老师,卷掌村老师多,当地人给它送了个好听的名字——“教师村”。

马彦明:

扎根山区的青年教师

卷掌村走出的老师大多数长期在基层边远山区从事教育事业。这其中不仅包括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老教师,还有许多扎根深山的青年教师。马彦明就是青年教师中的杰出代表。

马彦明,今年38岁,他扎根山区从事教育事业已经17年了。目前他在距家10公里的下口镇蒿田小学任校长,同时兼任班主任和年级数学、语文的教师工作。

9月7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下口镇蒿田小学走访。正值上课时间,校园里传来阵阵清脆的读书声。学校面积很小,只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校园里设施简单,只有一张乒乓球桌,一座雕塑,一目了然。走进四年级所在的教室,马彦明正在给学生上语文课。马彦明手捧书本,站在黑板一侧,一字一句给学生讲解课文,神情专注。

利用课下时间,记者与马彦明进行了交谈,进一步了解了马彦明的工作和生活。马彦明参加工作是在2001年,入职最初,马彦明独自一人到距离家70多里的偏远学校——瓦岔山麻池村任教,担任班主任及1至6年级所有课程。“麻池村小学特别偏远,1—6年级都是我教,忙不过来,只能轮流给各个年级的学生讲课。”马彦明说。“学校当时有不到30个学生,中午需要吃午饭,都是我给同学们做饭。”

2003年冬天的一天,雪后山路结冰,地面非常光滑。下午五点整,马彦明骑摩托车下班回家。马彦明回家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宽约两米的山路,路边百米深的深渊。大雪使本来就惊险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行。拐弯时,马彦明一个不小心,连人带摩托车一起摔向路边,摩托车车把当场就摔坏了。所幸马彦明只受了一点皮肉伤,但是着实吓得够呛。“我当时摔倒,整个人都被甩到路边,旁边就是深沟,可把我吓坏了。”马彦明笑了笑。“在山上任教,雨天,雪天,山路不好走,摔跤是常事。”马彦明回忆这段艰苦的日子,神色平静。

2004年,麻池村小学撤校,马彦明调到在距家20里的下口镇蒿田小学任教,担任班主任及年级全学科的教学工作。2014年开始担任下口镇蒿田小学校长。在他任校长的3年里,学校教学成绩综合评选连年获本乡镇第一。

马彦明告诉记者,莆田小学只有1至4年级,共有27名同学,四位老师,他是唯一的男老师。在学校,马彦明担任很多角色,既是老师负责教学,又是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必要时候,还要承担“修理工”和“清洁工”的角色。“学校里没有其他男老师,灯坏了我就负责修灯,水管坏了,我就修水管。”马彦明说。

“现在学校开设了语数外,微机和音体美多门课,除了英语之外我都要带。”马彦明说。每天,马彦明都要上满7节课,每节课时长40分钟,他都坚持站着讲课。

担任校长以来,马彦明也为改善学校的环境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马彦明向上级申请,为学校接通了全域无线网络,为老师的备课教学带来了便利;2015年,马彦明用有限的学校经费修建了洗澡间;2016年,马彦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为学校修建了现代化的厨房。

马彦明钟情教育事业,对于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村内的很多老教师是他的榜样。“我的求学之路离不开李书亭老师的支持,当初我父母不赞成我读师范,要感谢李老师帮我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改变了主意。”

李书亭:

一个家族近一半老师

马彦明口中的李书亭老师,在卷掌村非常知名。李家是教育之家,一门十七位老师,家里的儿媳、女婿也大多出身于教育之家或教育世家,他当了老师后,把弟弟李春海培养成了老师。也把儿子李彦子带上了教育之路。正是受他们家影响,村里的后辈们才大多选择了师范专业。村里尊师重教的风气也是他们家带起来的。

李书亭在村内当过多年老师,德高望重。他一边教学生,一边引导家长的教育理念。因为上学费用大,村民文化低,不是很愿意供孩子上学。马彦明考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家长因为发愁学费差点儿放弃。“当时读师范,学费每年要一万块,马彦明父母当时愿意让他去赚钱,不愿意让他读书,我就两次到他们家做他父母的工作。”李书亭笑容和蔼地说。“我和马彦明父母彻夜长谈,给他们讲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在李书亭的劝说下,马彦明父母同意让马彦明入学深造。

当年村里有个孩子家境不好,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家里死活不让他去读了,李老师听说以后,亲自到他们家去劝说他的父母,还给那个孩子凑钱交学费,保住了一个人才,李老师说那个孩子现在只要一回村里就第一时间跑去看望他,经常念叨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谈起自身的执教经历,李书亭说自己当年高中毕业后有三种就业选择:第一个是去乡镇的放映队工作,第二个是到平山县的交通局工作。第三个就是到下口镇当老师。“当时交通局的工作待遇优越,但是我认为做老师的意义很大,就做了老师。”

李书亭从1971年开始当老师,执教40多年,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学生爱戴。但是他也因长时间工作,落下病根,经常腰痛,走路都需要扶着腰。“过去工资低,两个孩子,家里四口人,一个月二十块钱,有的时候也确实是可紧张了,”李书亭说,“紧张不紧张认定了这个职业就得咬着牙往前走。教师毕竟是一个职业,你不干他也得干,总要有人干,文化总要有人传承。”

李彦子是李书亭的儿子,子承父业,已经在山区从事教育事业19年了,目前是下口镇中心学校校长。李彦子当年毕业后有一个进入公职岗位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受父亲影响,加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最终选择做了老师。

越来越多的山村教师支援家乡

李彦子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出山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山村教师选择返乡支援家乡建设。“在我所在的下口镇中心小学,有许多教师在这里扎根,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目前,我们山村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充足。”

今年60岁的村民刘玉怀说:“卷掌村老师多是当地人所共知的事情,而且卷掌村老师的名声都非常好。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好多老师都教过当地村里的孩子,村民的评价都很高。”

卷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玉法说,卷掌村能走出这么多老师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是卷掌村的荣幸和骄傲。山村出来的老师不怕苦,不怕累,自愿扎根深山,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精神非常值得敬佩和弘扬。希望能借助“教师村”的名声和作用,让卷掌村更好地发展。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