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省政协2017年重点调研成果摘编

2017-09-22 06:42: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智慧力量

——省政协2017年重点调研成果摘编(一)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省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全面深化改革组织开展了重点调研。日前,省委常委会对省政协的重点调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年初,省政协遴选确定了我省35个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作为调研对象,由省政协副主席及省各民主党派主委带队,下沉到典型单位,详细了解情况,认真解剖麻雀,深入总结经验做法,反复协商论证,形成了35篇调研报告,总计17万多字。调研成果由点及面反映了我省深化改革工作成效,力求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为宣传推广好全面深化改革典型的经验做法,本报将陆续刊登调研报告摘编,敬请关注。

解决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的新举措

——新乐市解决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自2013年以来,新乐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开展房地产清理整顿,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从快从简”的原则,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有力的举措,探索出一条解决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的新路径。截至目前,新乐市累计处理有遗留问题的房地产项目68个,全部解决到位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的62个,有效办结率达91.2%。

一、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理出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的“明白账”。为彻底解决问题,新乐市组织国土、住建、人防、综合执法等部门,采取实地查勘、调查卷宗、群众走访等方式,将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项目全部纳入视野、逐个排查,逐一列出清单,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为处置房地产遗留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开出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的“药方”。对排查出的问题房地产项目,严格依照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从项目占地、规划、人防费征收、房产证办理等4个方面17项内容入手,逐项查找处理依据、明晰处理标准、制定解决措施。

三、从快从简、落实办证,唱好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头戏”。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房产证办理突出一个“快”字,能快则快、能早尽早,力争一天不拖;突出一个“简”字,取消不必要的繁琐环节和冗长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应办尽办,对条件暂时不符的,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

四、严格执法、充分发动,打出房地产市场清理整顿的“组合拳”。将房地产市场清理整顿与城区拆违工作相结合,严控违规项目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开展企业约谈走访,公示违规开发项目,营造了房地产市场清理整治的浓厚工作氛围。

五、建章立制、长效监管,筑起防范房地产开发问题产生的“防火墙”。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开发管理相关政策规定,推动各职能部门对房地产项目提升服务效能,强化市场监管。另一方面,全程跟踪监管房地产开发行为,按照“分片管理、项目到人,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的原则,由执法人员分片包段,对所辖范围内的开发行为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坚决杜绝违法违规问题发生,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发展环境。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

当好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探路者

——河北国控探索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展新模式

河北省国有资产控股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国控),自2016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以来,举全系统之力,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作为省级试点,如何通过改革开创和摸索出一套河北经验,为全省国资国企改革提供借鉴,是河北国控肩负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挑战。新一届领导班子清楚地认识到:不改革,将被淘汰出局,改革慢了,将丧失发展机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必须要用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公司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有关改革要求,在总结自身经验、分析突出问题、借鉴他山之石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改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实施方案,绘就了公司改革新蓝图。方案突出三大特点:紧扣战略核心,突出五大功能定位;以管资本为主,突出三级管理架构;聚焦重点改革,突出现代企业治理。

在改革的过程中,河北国控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弥补短板,全面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一是调整内设机构,“小总部”格局初步形成;二是搭建“1+2+5”经营体系,突出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特点;三是推进规范管理,着力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四是练就一双“巧手”和“推手”,全力推进公司转型发展;五是牢牢把握“根”和“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探路者,河北国控虽然试点改革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大胆而生动的改革实践,对全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首要标准;把乐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作为改革的首要精神;把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作为改革的着力点;把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作为改革的重要保障。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调研组)

在创新中引领改革前行

——隆尧县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的启示

隆尧县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后,县供销社以创新引领改革,扎实推进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合作金融体系和管理体制创新,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2016年,全系统资产、销售、利润总额分别比改革前增长27%、36%和38%。其经验和启示,为我省县级供销社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组织体系。基层社的性质决定着供销社的组织属性。隆尧县供销社抢抓综合改革机遇,健全组织,完善功能,多种形式推进组织体系改造。一是坚持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加快基层社改造;二是按照合作制原则,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三是依托基层供销社,加快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组建。

创新服务体系。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本分。隆尧县供销社紧跟新形势,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和农机规模化服务。同时,以服务规模化为重点,以规模化经营、综合服务、技术培训为突破口,积极为农村提供系列化服务,着力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创新经营体系。流通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基础。隆尧县供销社把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改造、整合、优化、提升,作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网上供销社,构建了新型农产品购销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是供销社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隆尧县供销社着眼于破解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融资难瓶颈,依托省供销社金融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合作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组建了基层资金互助社和合作金融超市;搭建了合作金融平台;创办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解决了农民、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

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新型管理体制是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隆尧县供销社按照打造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扎实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构建了“一主两翼”的新型组织架构,努力打造“两线运行”的新型组织架构,着力构建与市场配置资源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省政协农业委员会调研组)

唱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戏”

——定州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做法与经验

定州市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承担了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任务。该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改革成果。

创新农村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提出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镇规划进行建设的纳入公益性用地范围”的修法建议。优化土地征收程序。探索推行了“一二三四”工作模式,“一”即“一个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二”即“两轮协商”,包括土地征收协议协商、补偿安置标准协商;“三”即“三次公告”,包括征地预公告、补偿安置公告、批后公告;“四”即“四方协议”,国土部门与乡镇政府、被征地集体、农户四方签订土地征收协议和补偿安置协议。实行多元化补偿安置方式。征收农用地初步构建了货币补偿、粮食补贴、养老保险三重保障。

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努力盘活农村资产。

通过界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管理、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体及组织形式等,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通过允许就地直接入市、鼓励调整入市、城中村整治入市,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途径。通过建立市场交易规则、民主透明的入市决策机制、多方协同的监管服务机制、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和抵押融资体系、基准地价和税收制度等,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创新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实现地利共享。

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核算办法。根据征收转用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各自不同情况,分别研究确定土地增值收益具体核算办法,科学合理核定成本、确定土地增值收益。确定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根据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增值的贡献确定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分配比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形式。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转用,政府通过货币、留地、留物业等多种形式,适当提高农民集体分享的增值收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

一盘精彩的“五子棋”

——保定市莲池区奋力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莲池区由保定市原南市区、北市区于2015年5月合并而成,集中了保定市众多优势资源,经济总量在全市首屈一指。在让人称羡的优势资源背后,却也隐藏了众多的发展难题:区划调整后的干部安置问题考验重重,土地紧缺下的项目落地难度加大等问题亟待解决。莲池区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经过两年的创新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16年第一季度,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全省排名第二。总结其创新的秘诀,在于下好一盘精彩的“五子棋”。

一是班子。莲池区的领导班子融洽和谐、锐意进取,具有领导力强、稳定性强、创新性强的特点,成为莲池区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的重要保障。二是路子。莲池区走“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之路,通过对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手抓,成功调动了各个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台子。通过推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搭建政策平台;通过打造支点创客空间等,搭建孵化平台;通过设立“创业会客厅”等搭建服务平台。四是圈子。积极对接京津和深圳,构建协同创新“朋友圈”,引进了清华启迪之星等40余个京津项目和占地万亩、总投资877亿元的保定深圳高新技术科技创新产业园。五是学子。善用12所高校、24万大学生等科技软实力,成立对接高校办,建立区委常委结对联系高校、定期会晤交流制度,“政产学研”融合发展成效明显。班子给力,路子省力,台子发力,圈子借力,学子蓄力,“五子连珠”成就了莲池区的创新优势。而复盘棋局,博弈胜利背后是莲池区对于“三势”的掌控能力。

一是识势。莲池区成立之初便提出“高端、创新、绿色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和必然选择”的鲜明判断,要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奠定了莲池区创新发展的先行优势。二是乘势。切实将发展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中,专注于汽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围绕长城汽车进行规划、制定政策、引进企业,保持经济稳健增长之势。三是造势。为提高效率到企业现场办公,为解决企业经营场所问题让出自己办公楼的一层。莲池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的优质土壤,使创新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

勇当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改革先锋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研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省成立较早的6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多年来,开发区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走在了全省开发区前列。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探索,源于对旧有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该区以问题倒逼改革,瞄准三大“拦路虎”(臃机构、铁饭碗、大锅饭),刀刃向内“砍三刀”,实现“五个转变”,由此再次成为新时期开发区改革的“开路先锋”。

第一刀:砍掉臃机构,构建高效格局。通过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实现传统管理体制向大部门体制的转变,既包括优化党政服务,也包括优化经济服务,还包括优化社会服务。

第二刀:砍掉铁饭碗,激发全员活力。通过改革人员管理模式,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制,实现传统选拔模式向竞聘上岗的转变。

第三刀:砍掉大锅饭,剔除慵懒顽疾。通过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实现分配平均主义向优绩优酬的转变;通过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实现常规管理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纵观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的这场改革,突出问题导向,抓住了关键,啃下了“硬骨头”,改出了士气,增强了活力,带来了六个新变化。一是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二是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三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四是行政资源配置得到新优化。五是队伍的内生活力得到新增强。六是内部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

总结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一是必须紧紧抓住政策创新这个关键;二是必须紧紧抓住优化营商环境这个重点;三是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升级这个支撑。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调研组)

全域旅游风帆劲 全景易州谱新篇

——易县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易县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围绕建设“京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目标,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易州”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一城五区四带”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确定了“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的全域发展模式。2016年,易县游客接待总量达到465万,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3.25亿元,成为我省县域旅游发展的领跑者,为我省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益启示。

发展全域旅游,要抓住体制机制这个“牛鼻子”。易县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构。在全省县级率先出台了《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将设立县旅发委、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旅游联合执法先行先试,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注入了动力。

发展全域旅游,要升起龙头产品这轮“明月”。近年来,易县致力于打造龙头产品,坚持既要灿烂星光,又要皎洁明月。2016年,在省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将境内的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与涞水野三坡、涞源白石山联合起来,共同打造成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为全省各地建设全域旅游片区打造了样板、树立了标杆,推动易县从单一景区建设向旅游聚集区、旅游目的地建设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要启动产业融合这个“集成器”。易县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引导各行业、各领域按照旅游的眼光、旅游的标准,培育了康养游、乡村游、文化游等多种旅游新业态,建设了一批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小镇、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推动了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的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要打开共建共享这个“百宝箱”。易县积极推行“乡镇党委+村党支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了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的多种参与形式。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创新“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调研组)

开辟钢铁去产能新路径

——武安市以改革的思路和手段推进去产能

武安市作为我省钢铁去产能的重点地区,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手段推进钢铁去产能,其经验做法对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借鉴价值。

改革成效令人欣慰。在全国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武安的铁、钢产能利用率分别由最低时的45.2%、51.7%上升到72.3%、77.8%;2016年行业利润达到了50.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时隔两年重返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13年至2016年,2.3万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部分企业甩掉了拖欠职工薪金、背负民间借贷高额利息等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

改革步伐稳扎稳打。该市以全域统筹、通盘考量、系统推进为指导思想,全面打响去产能攻坚战。

统筹安排谋划,全面分解任务,确定压减设备。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配指标和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各钢铁企业均衡承担压减指标。企业对改革方案普遍认可并接受,尤其是优质企业积极性较高,不仅完成了产能压减任务,还使优质生产能力的占比迅速提高,实现了区域性的产业优化升级。

经济手段先行,确定补偿标准,建立奖补机制。本着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确定了每万吨铁、钢产能各100万元的补偿标准,所有企业按承担任务的多少,缴纳钢铁产能指标置换交易互助金,专项用于补偿压减装备的企业。对于技术上不属于淘汰范畴、但产能上必须压减的优势产能,市财政另外再按每万吨5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倒逼机制。全市专门成立了16个工作组分包钢铁企业,市领导亲自挂帅,从缴纳交易互助金、封存装备到监管拆除一包到底。工作组不仅督导企业稳步推进去产能工作,而且竭力帮助企业及时解决信贷、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深化政企关系。

(省工商联调研组)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