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张雪松: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

2017-10-12 09:41: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

——记中车唐山公司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

张雪松对技术孜孜以求,打造中国高铁精品。

燕赵都市报记者闫漪 通讯员吴可超 文/图

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唐山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身蓝灰色工装,一副文气的眼镜,文质彬彬的张雪松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20多年来,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奋力追赶并创造着国际先进水平。

“不能让新产品淘汰我们”

“我觉得干技术,就得不断尝试,不断与世界先进的技术接轨,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我们就得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不能让新产品淘汰我们。”作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总是信心满满地面对每一次技术挑战。

1973年出生的张雪松成长于铁路社区,爷爷和叔叔都是铁路一线的工人,张雪松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铁路上的那些事儿,对铁轨上的火车和装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1992年,张雪松从唐山机车车辆技工学校毕业进入中车唐山公司,成了一名铁路技术工人。张雪松先后从事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等工作。工作当年,张雪松便在唐山市青工技能大赛上取得钳工第四名的成绩,获得了唐山市技术能手称号。

干就干出中国高铁的精品

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制造技术,此举让长期从事传统铁路客车制造的中车唐山公司一下子站到了世界顶尖技术的最前沿。

当时32岁的钳工张雪松主动迎接了人生的新挑战。张雪松带领铆钳班研究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技术,并在一个月内造出试验车体。

铝合金车体与传统的碳钢车体完全不同,极易产生焊接变形、翘曲等技术问题。当时,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和相应的设备、工具,更没有任何的制造经验,张雪松带领技术攻关团队,从一个个小的截面进行实验调整,2米成功以后延长到5米,5米成功以后延长到10米……历经上千次试验,制作出焊接夹具、装配定位板、反变形工装卡具等66套工具,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为动车组整车生产制定出了“中国创造”的技术参数。

动车组开始大规模生产后,如何让生产动车组的几十台进口数控设备不“撂挑子”,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张雪松算过一笔账,请外国专家来维修,工时非常贵,由于技术上的短板,还总会受到别人的制约。为改变这种束缚,张雪松做了一个大胆决定,由钳工“转行”搞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做进口设备的“保健医生”。

从2007年开始,张雪松先后多次报名参加工厂数控机床培训,他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带领工友们完成了20多项工装设备技术改造,弥补了进口设备的缺陷,保证了正常生产,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2009年,“半路出家”的张雪松又获得了河北省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一名,成了钳工和机床维修的“双料”状元。

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一次次的技术攻关和改进为张雪松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张雪松还是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车唐山公司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机修钳工高级技师。

2010年,中车唐山公司设立了“张雪松工作室”,由张雪松牵头专门开展一线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培养高级操作技能人才。张雪松用满载荣誉和责任的双肩挑起高速动车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担当。

依托工作室,张雪松带动铝合金厂技术工人,成立了13个创新活动小组,每年工作室都能完成一百多项创新,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年都有十多项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现场疑难问题得以解决。

2013年,“张雪松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5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2017年起,张雪松开始带领团队着手研究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新模式,寻求用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来替代过去劳动强度极大的人工操作。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