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棉农顾问”刘春台:扎根棉田,为棉农“传经送宝”

2017-11-30 09:47: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 李家伟

刘春台这辈子就没离开过棉花。他曾是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从科技厅副总农艺师的岗位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又成为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的种棉顾问。从那时开始,他将课堂摆在了棉田、村委会大院还有农家院里。这位老人用自己的汗水和双脚,把人生最美丽的诗篇,书写在了这片大地上。虽然今年已经83岁了,但老人仍旧精神矍铄,看似瘦弱的身板儿,依旧蕴藏着巨大的“核动力”。

83岁的刘春台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土地、农民、棉花。村委会大院、村头儿、棉田,都是他传播棉花种植技术的“课堂”。身体单弱的他将棉花种植技术手把手地教给棉农,走到棉田里实地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退休后,他的足迹仍走遍了祖国八个省市。令人敬重的是,他还与老伴作出了身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决定,拿出10万元交了“特殊党费”。

棉花与棉农,成了刘春台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部分。他总说,“内心总觉有一团火在燃烧”。他的“这团火”在为棉农提供种棉技术的路上激情燃烧。

事业:一辈子研究棉花,服务棉农

刘春台读书时念的是农业学校,毕业后又留到了学校农场。再后来他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尤其是一直没有离开过棉花。

他发自肺腑地喜爱棉花。在他眼里,一株株棉花“浑身是宝”,棉花开花的时候,他甚至有时会将之移植到花盆里,摆到窗台上。

1994年,刘春台退休了。退休后他仍旧跟棉花、棉农打交道。直到2002年,他找到河间国欣农研会的负责人卢国欣,提出了一个让对方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要求”:我想去你那里继续研究棉花,服务棉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出去,“我不要工资”。

借助国欣农研会这个平台,他到过全国多个地方的棉区,走进棉田,像个老农一样捧起一把泥土细细分析,去查看棉田的地势高低,发现病虫害,为棉花“会诊”和“保健”。

而这位老人的课堂,也开到了一个个村庄的村委会大院、农家院,有时就直接开在了棉田。每到一处,刘春台都一定要先到棉田里看看。他给棉农们讲,他追求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解决棉农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他的课广受棉农欢迎,因为听了课会有实在的效果。

凭着惊人的热情与毅力,他走过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湖北8个省市,到过200多个县,上千个村子……

致谢:“土味儿”的感谢信近两万字

为了让种棉技术传播得更广,刘春台学会了使用电脑,开通了博客,以惊人的勤奋发布了2000余篇“科普博文”,与此同时,他还在多家农业和科技报刊刊发了近500篇科普文章。

刘春台说,棉花生长期长,受天气影响大,病虫灾害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因素多,技术较难把握,但唯其难才需要探索。能在棉田呆上一天、和人聊一天棉花,对他是难得的幸事,为了棉花他不停地看、不停地想、不停地写、不停地说、不停地干……

而乡亲们,也向他们眼中的“专家”表示了由衷的谢意。这些年来,刘春台将那些让他感动的短信、书信、留言保留了下来,至今已有近两万字,那带着乡间“土味儿”的语言里,凝结了乡亲们对于刘春台的感谢、敬意、关心。

跟土地和棉花打了一辈子交道,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已经渗入刘春台的血液。提起有一次在邢台讲完课已经很晚了,他坐在车里看到骑着自行车的农民们还要赶路回家,他也看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007年夏天,在邯郸市曲周县的一个村子,刘春台像平时一样站着给村民们讲课。一位村民察觉后,贴心地送给他一个小小的“马扎”。这个马扎他至今仍在用着。

回报:交了10万元的“特殊党费”

刘春台的同事们叫他“核动力”,说的是他那股扎根棉田的劲头。当然,“核动力”其实也是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刘春台喜欢唱歌、唱戏,喜欢读报、剪报并与周围的朋友们分享好文章。

令人敬重的是,刘春台和老伴儿已经做了公证,将来去世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还拿出1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交到了党支部。10万元,数字不小了,但在他看来却是一件平常事:本来我说的是“不要工资”,但河间国欣农研会还是给我开了工资,那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报”了。

忙碌:为东光植棉“会诊”

刘春台闲不住。

11月9日上午,沧州市老科协会同东光县科协,组织供销社、河间国欣总会、东光县农业局多名已退休的农业科技人员,沧州市农科院棉花专家,还有5位种棉户,共同来到东光县龙王李乡大郑村棉田现场,结合实际地块,介绍和听取情况,然后回东光县城,共同为东光植棉问题座谈交流互动。

这样的活动,当然离不开刘春台。他说,东光县土地资源丰富,适宜植棉。东光县是沧州传统植棉大县,农民有种棉习惯和技术,最多时全县植棉突破40万亩,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村村都有棉田。近些年由于多种原因棉田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至今,仍有农民为是否继续种棉而纠结。

像这样的“会诊”,刘春台都倾注了全部心力。他说,观摩座谈会虽迈出了第一步,但解决东光植棉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还需从实践中打造一支“懂棉、爱棉、爱农”的工作队伍,尤其要做好对植棉骨干的发现、培植工作,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宣传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既积极工作,又不急功近利。只要工作做到位,东光县植棉业定能在优势区复兴。

刘春台总说,“内心总觉有一团火在燃烧”。他的“这团火”在传播种棉技术的路上激情燃烧。

刘春台,83岁的他依旧“在路上”。

责任编辑:孔思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