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代代相传!这里的音乐不寻常

2017-12-08 01:57:17 来源:雄安发布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醉太平》《乐太平》《山坡羊》《喊动山》,一首首经典的曲子响起,乡亲们聚集起来,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这激动人心、如史诗般的音乐。

这就是安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音乐会。用音乐会会长陈万民的话说,这个音乐会已经融入到村民日常的生活中,无论节庆、庙会还是祭祀、丧礼,音乐会不可缺少,它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代代相传的音乐会

圈头音乐会会场。刘烨摄

圈头音乐会始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其乐谱、乐曲属北乐,乐队由笙、管子、笛子、云锣、鼓、镲、铙、钣、铛子等乐器组成,乐曲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该音乐会形成以来,一直在圈头村代代相传,现在主要为本村民间祭祀、庙会、丧礼等服务,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6月,圈头音乐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圈头村现在还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采风基地。

把安新古乐发扬光大

音乐会工作人员舞动会旗。刘烨摄

圈头音乐会的演奏者中,年龄最大的有90岁的老人,最小的有七八岁的小学生,他们演奏起来聚精会神、不急不躁,乐声大气磅礴、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其中,打击铙钹的夏赶会老人,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他11岁开始学习“文场”(即笙管笛箫等),后又转学“武场”(即锣鼓、铙钹等打击乐),几十年从未放弃,和他一起坐科的23个人都已去世。由于常年打击铙钹,老人部分手指关节变形,但就是这样,他依然忍着疼痛参加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

圈头音乐会秘书长张淼现在是音乐会的骨干,他13岁开始学习乐器,至今16年,一年要参加演出近100场。他介绍说,音乐会的成员都是义务排练和演出,每个人都有本职工作,有的以打渔为生,有的在附近工厂上班,有的在县里工作,是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感情让他们聚在一起,把安新古乐发扬光大。

14岁读初中一年级的陈卓是张淼的学生,他每天晚上7点准时来到音乐会会场跟老师学习吹奏竹管,已经坚持了两年多,雷打不动。陈卓说,他现在已经能演奏30多个曲子,也多次参与各种演出活动。每当响起锣鼓声,自己的血液就要沸腾,一定会坚持学习下去,做音乐会的接班人。

迎来新机遇

音乐会演奏过程中。刘烨摄

谈到音乐会发展中的困难,圈头音乐会副会长夏国胜说,音乐会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众多会员和爱好音乐的村民无偿捐赠,用于购买乐器、服装等,但是想扩大影响、品牌升级、吸引更多年轻人,这些经费还是远远不够。另外,音乐会的传承人、接班人不是很稳定,孩子们学完后大多去外地上学,能坚持下来的很少,以它为职业很难做到。

雄安新区的成立,为雄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座谈会上表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新区将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在地方特色文化设施方面则加强红色文化、北方水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用我已经去世师傅的话说,圈头音乐会和白洋淀一样是安新的名片,是我们这些人的根。我和音乐会的成员们会不忘初心,努力把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不让圈头音乐会断送在我们手里。现在雄安新区成立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音乐,宣传雄安古乐,将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张淼信心满满地说。

为雄安新区加油点zan!

点击进入雄安频道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