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地长歌——探析河北省燕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2017-12-15 07:16: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燕地长歌——探析河北省燕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燕下都遗址(局部)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作为燕赵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燕文化历史悠久,更是以其特有的“慷慨悲歌”著称于世。关于燕文化的研究,学界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开始,如今已有相当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因素,仍有许多不足。随着对燕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如何借助多学科力量,全面系统地展开燕文化研究,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便显得尤为必要。

12月2日,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燕文化研究所”在河北大学举行揭牌仪式,它的成立标志着河北省在燕文化专业研究层面又迈进了一大步。当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燕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研讨会”,对燕文化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燕文化研究所”的成立对于深入挖掘燕文化的精髓,探索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文化渊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雄安新区建设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燕地长歌——探析河北省燕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鸟形滴水构件

燕文化在内容上以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责任感为主,风格上以“直”“刚”为基调,在表现形式上则宽而广,兼容百家,特别是吸收北方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燕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燕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研讨会”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燕文化研究所所长耿超介绍道:“燕文化的产生需要追溯到西周初期,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M1193大墓中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周初封建燕国时用了‘令克侯于匽(燕)’的表述方式,这表明早在西周燕国立国之前,燕山南麓地区就已有以‘匽(燕)’为名之地。”不仅如此,从考古学上看,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亦较复杂。西周之前,这一地区分布着围坊三期文化、晚商文化等考古学文化。西周建燕后,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一次整合,出身于周人的燕统治贵族的到来,使周文化变成了当地的主流文化。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虽然依然存在,但却因失去主流地位以至于渐趋消亡。西周至战国时期,燕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其主导地位是在不断扩张中建立起来的。

研究发现,燕国存在了八百余年,而燕文化的存续时间比燕国要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认为,燕文化研究是考古学上的重要课题,燕文化有一个长期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战国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意韵,在以后的历史中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他看来,燕国孤悬塞外,周边面临多支政治势力的压迫,却依然跻身于强国之列,这一现象也十分值得关注。

燕文化强大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时间长度上,也表现在空间分布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洪猛认为,与燕邻近的晋、中山、赵、齐等诸侯国文化以及北方族群的文化中均可见受燕文化影响的因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长在对行唐故郡遗址进行发掘时也发现,故郡墓地在葬俗与出土器物上不仅有着强烈的北方族群色彩,也存在一些受燕赵文化影响的因素。中山地处燕赵之间,三股势力在历史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考古学文化上必定有所体现,因此在研究燕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与中山文化、赵文化的关系。

燕地长歌——探析河北省燕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双龙纹瓦当

西周时期的燕文化向东周时期的燕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过程,燕文化以周文化为主,由多种考古学文化汇集而成。秦灭燕后,燕文化在其后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显示出重要的影响力,并体现了它一脉相承的文化品格。在内容上以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责任感为主,风格上以“直”“刚”为基调,在表现形式上则宽而广,兼容百家,特别是吸收北方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燕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以燕太子丹和荆轲为代表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正道直行、质朴务实、自强不息等最为突出。

秦灭六国时,燕赵两国的反抗最为强烈,局面也最为悲壮。苏秦合纵、长平之战、荆轲刺秦,都为“慷慨悲歌”四字做了很好的注脚。燕国在诸侯国中地处东北边陲,面临多支北方族群的侵扰,但依然享国八百余年,且在诸侯中一直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燕地人民的族群特性是分不开的。不利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燕地人民坚韧、进取的性格,而昭王求贤、荆轲刺秦等脍炙人口的典故,都彰显了燕文化的特质。正是燕文化长期积累下来的区域文化精髓,才使它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