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篾匠父亲

2018-01-12 09:48: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黄 健

我的家乡地处广袤的平原,竹是常见之物,每家的宅前屋后都会有一片竹林。那一丛丛竹林,经过主家精心侍弄,葳蕤繁茂、幽篁叠翠。

家乡有句俗语:“十件家具六件竹。”乡人常就地取材,把那些青青翠竹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具,大到竹床、竹椅、凉席、摇篮,小至菜篮、鱼篓、竹笠、筛子,连热水瓶的外壳、养鸟的笼子、刷锅的刷子、老人用的拐杖、小孩玩的竹蜻蜓,都是用竹子制成。乡人用他们粗糙却又灵巧的双手,激活了乡村色彩斑斓的生活。

在人们的印象里,父亲是个舞弄篾刀的好手。那把上厚下薄中间微凸的篾刀,永远磨得锃亮,可以砍竹、削枝、破竹、刮青、剖篾……一根根翠竹,在父亲篾刀的打磨下,变成了一件件精致、实用的家什。

破竹,是父亲的绝技。父亲从竹林里砍来鲜竹,劈掉竹梢,削去枝叶,用双膝把竹竿夹紧,一头抵住墙角,一头搁在肩上,先用锋利的大篾刀在竹竿的顶端,开一个正正的“十”字形口子,然后,将一个老桑木做的“十”字形卡子揳进去,再用刀背捶打卡子,“啪”的一声脆响,竹竿裂开了好几节。接着,顺势使劲往下推,随着父亲身子弓下又直起,直起又弓下,竹子节节劈开,“噼啪噼啪”的响声像燃放的鞭炮。但很快,卡子被夹在竹子中间动弹不得。此时,父亲放下篾刀,用一双铁钳似的手,抓住裂开口子的毛竹,用臂力一抖一掰,又一阵清脆的爆响,毛竹訇然裂开,一分为四了。父亲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姿势如舞蹈般优美,看得人们眼花缭乱。

接着是剖篾。父亲根据所需,将竹片剖成规格不等的篾片与篾条。父亲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块竹片,右手的篾刀轻轻砍进去寸许,再将刀身一撬,只听“哧”的一声轻响,竹片便裂开一条几尺长的缝,如此重复,一条竹片竟能劈成好几片篾。最外面的一层带着竹子的表皮,行话叫“青篾”,这层篾最结实,竹器的受力部位一般要用青篾来做;不带表皮的篾,就叫“黄篾”,“黄篾”再剖,又分头黄篾、二黄篾、三黄篾。“黄篾”的结实程度就比“青篾”差了,像箩筐、晒箕的主要部位由于用量大,一般就用“黄篾”。

然后是刮篾。父亲将刮刀固定在长凳上,拇指按住刀口,然后快速抽动篾条,让篾条从刀口上滑过,每条篾条一般抽上四次,地上立刻开了一堆鹅绒般的竹花,被刮过的丝篾也变得粗细均匀、光滑细腻。等所有的篾条都刮好,父亲随手抓起一把薄篾,轻轻抖动,柔韧细长的篾条发出“哗啦啦”的声音,金光闪闪,如金蛇狂舞一般。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始编织了。父亲席地而坐,把篾条横竖交织,或编或织或拉或穿,随着上下翻动,细窄修长的篾条在父亲的手指间轻盈地舞蹈,一来二往,慢慢就编成硕大的竹席、圆圆的竹筛、尖尖的斗笠、瘦腰的鱼篓……村里的孩子们常常会围坐在父亲身旁,聚精会神地看父亲编织。父亲偶尔会为我们做几个竹箍,让孩子们在泥路上滚着玩。这时,落寞的乡村生活便多了几分欢愉和生气。

农闲时节,父亲会挑起篾匠的行头,出门找东家做事。父亲的挑子,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是材料架。那工具箱用柳木制成,椭圆形状,尺把来高,箱盖打开以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敞口,里面装有篾刀、小锯、小凿、小钻之类必备的工具,还有几件换洗的衣服;挑子另一头,则放着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竹片,竹架上挂着锯子、圈成圆圈的竹篾,下面还挂着竹篮、筲箕之类的篾器。父亲走村串户,哪家有活,就在哪家落脚驻扎,若是编一领竹席,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少则三四天,多则一个星期。活干完了,再换一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在种田的闲暇,凭着一把篾刀走村串户,一日三餐在东家吃省下了不少粮食,又能挣点辛苦钱,为全家维持了生计。现在想来,父亲用篾刀,给了我相对富足的童年。

岁月悠悠,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好多竹制的家什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父亲的手艺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在农闲的时候,父亲还会把他的篾刀取出来,上油、擦拭一番,那把篾刀直到现在还是那么锃亮,那么锋利,只是父亲再也不会带着它走村串巷。父亲常常默默地看着、抚摸着那把篾刀,有些黯然神伤……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